戒嚴統治下的模範省:蔣公在臺灣實踐的「民主憲政、地方自治」

在1987年後到現在解除臺灣全省戒嚴後的臺灣島內,詢問三十歲上下的臺灣年輕人對於蔣中正的印象,不外乎腦中浮現只有「二二八、白色恐怖、紅筆槍決、特務、軍裝以及高呼『蔣總統萬歲!』的萬人牆」。

若再詢問政治立場更偏向臺灣獨立的人士,提到「蔣介石」更只有滿滿的哀怨聲以及憤怒感,認為臺灣的前途就是因為蔣介石的「愚蠢」而耽誤的。(諸如:「堅守漢賊不兩立退出聯合國」、「只是把臺灣島當作過渡站,想著要回到中國大陸」、「戒嚴統治使得臺灣民主進程倒退」等等。)

但其實蔣公在臺灣的所作所為,正是蔣公在臺灣進行「為中國實踐民主憲政」的表現,不單只是為了在中共防不勝防的滲透、全球「共產海嘯」的席捲下保護臺灣,更是為將來的中國大陸找尋一個具體實踐民主政治以及孫中山先生遺教的方法,替蔣經國在臺灣宣布解嚴提供了契機。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在這個「戒嚴時期下的模範省」,蔣公究竟做出了哪些重要貢獻:


=土地改革:農民享有土地所有權=

農民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歷朝政府所關注之事,毛時代造成的「三農問題」更是歷屆共匪政府的「燙手山芋」。臺灣雖然被清廷割讓給日本,於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北時,臺灣島內自耕農比例仍偏低。

據統計,臺灣共有耕地81.63萬畝,地主僅佔農村人口的11.69%,佔有土地卻高達56.01%,農民足足佔農村人口的88.31%,其占有土地僅有21.57%。而農民向地主的交租率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則高達70%。見此情形,蔣公便任命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開始推動漸進溫和的土改計畫。

這個土改計畫分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三個階段,到1953年基本完成。1953年底,自耕農佔農村農戶總數的比率從土改前的26.3%提高為51.8%,1963年,再提高為65.7%,成為台灣農戶的主體。而地主雖然喪失土地所有權,但政府也給予了相對應的利益保障──等價國營事業的股票。由於土地資本轉化為工商業資本,不少地主搖身一變成為工商業主,投資於新興產業。辜振甫、林伯壽、林猶龍、陳啟清原是臺灣島內四大地主家族,由於從水泥、造紙、農林、工礦等四大公司接受了大量股票,迅速發展成為臺灣的大財團。

簡單總結,經過這三階段改革,多數的農民不但有了自己的土地,讓農民減輕負擔、改善生活,進而提高了生產意願,還讓島內工商業有足夠的能量蓬勃發展,一舉兩得。也因此,中共統治下發生的「三農問題」,臺灣一個也沒有。


=民主實驗:地方選舉的嘗試=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大綱第九條中定義:「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有直接創制法律之權,有直接複決法律之權。」臺灣島內的民主實驗,由蔣公命時任臺灣省主席吳國楨主持。自1950年7月2日起至10月29日,在省內實行第一屆地方自治選舉。陸續舉行的有第一屆縣市議員、第三屆村里長、市民代表會第三屆代表、各縣市第一屆縣市長、區長等多次選舉,投票率在62%至82%之間。

身為中央執政黨的中國國民黨當然有派出其支持的候選人,但是在臺北以及臺中兩大省轄市中,國民黨的市長候選人敗給無黨籍的吳三連以及楊基先,這屆選舉臺灣島內共選出縣市議員814人,縣市長21人。從臺北以及臺中的市長選舉表明,這些選舉已經初步擺脫了黨派控制,具有自由選舉的特點。


=重視基礎教育=

蔣公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的第二章就談到:「民生主義的教育,就是要教導一般青少年,使其適應人民生活的要求。」對此,中華民國憲法第160條第一項規定:「六歲至十二歲之學齡兒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納學費。其貧苦者,由政府供給書籍。」同時,蔣公也是反對「升學主義」、「惡性補習」的先聲,在《對國民教育九年制開始實施及國民中學開學典禮訓詞》中,蔣公明確表示:「也要切望家庭與社會,以共同的心力,共同的責任感,協助國民教育的全面發展,消弭『升學主義』的自私,根絕『惡性補習』的病痛」,不能為了一己的虛榮心而傷害了學童的身心靈。

在蔣公擔任總統時期,延長國民教育的年限從六年提升到九年,廢除初中(國中)入學考試制度,並於1968年9月9日,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當年下半年,全台增加國民中學159所,增收學生45,000餘人,平均升學率由62.29%提高到72.78%,國民中學的一年級新生發展到20餘萬人。

總的來說,這些政策讓貧苦的學童有書可讀,提高教育普及率,進而提升了國民的整體素質。蔣公也透過開學訓詞向人民揭示了家庭教育、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兩岸至今苦惱難解的「升學主義」、「惡性補習」問題,說不定其實是有解方的。


=結語=

其實蔣公主政下的政策極多,但這裡僅舉這三項為例,這些政策就是蔣公為中國提出的實踐方案。實踐證明,即便是在艱難戰亂的情況下,民主制度還是可以實施,但是根據中國的情況,應當完成土地改革以及提升基礎教育,同時從地方上開始實施地方自治,舉辦公平選舉,且不管選舉結果如何,中央都應該承認。

一些綠營人士常稱呼李登輝為「民主先生」加以讚揚,好似在臺灣推動民主政治的貢獻只有李登輝一人。但事實的真相是,整個推動工作最艱難的部份,是由兩蔣一路披荊斬棘克服的,時局之困難更勝李登輝所面對的。而李登輝只是站在兩蔣的基礎上,完成最後一片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的拼圖而已。

蔣公一生以「堅守民主陣容」為志業。歷史證明,他在臺灣進行的民主實踐,不僅可以為臺灣民主政治的後續發展找到方法,更可以為大陸人民推翻共產、重建民國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