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員拆解iPhone後發現,當今的製造工序讓實現美國製造變得極為困難,同時也發現日本供應商的重要性正日益下滑。日本研究公司告訴我們,其實是蘋果手機告訴我們,世界經濟真的已經結合了。要想推翻共產黨,需要我們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光靠經濟的制裁與技術的限制,恐怕是曠日廢時。
美國總統川普正透過對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品加徵空前高的關稅,嘗試讓美國的製造業恢復往日榮景。但只要拆解蘋果公司的iPhone就會知道,當今的製造工序有多麼複雜,對川普復興製造業的大夢可能是一大阻礙。
在拆解iPhone的同時也將會發現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供應商在生產iPhone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漸下滑。
組裝一支iPhone,基本上需要來自日本、南韓和許多國家總計2,300多個零組件,是受益於全球供應鏈的尖端電子產品的象徵。只不過,iPhone大多數的組裝作業都是在中國大陸進行。
「中國製造」問題浮上檯面
專精拆解並分析電子產品成本的日本研究公司For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執行長柏尾南壯表示,iPhone的螢幕是由南韓的三星電子生產、相機感測器來自日本Sony,處理器則來自台灣的台積電。
至於生產這些零組件的設施,則分布在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德國、義大利、摩洛哥和柬埔寨。
柏尾估計,一支去年秋季最新推出的iPhone 16 Pro(128 GB),製造成本大約為567美元。這款機種在美國的定價為999美元,約比製造成本高出430美元。
這之間的差距反映在這台裝置包括品牌價值和軟體在內的智慧財產權。但在貿易統計上,很難光用數字描繪出這種價值。
辨識一支iPhone是否在中國大陸組裝,靠著是上頭的「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標籤。當這些產品出口到美國時,將成為美國對中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的來源。蘋果透過每年在全球販售超過2億支iPhone,獲利約940億美元。
柏尾表示,鑒於當今錯綜複雜的供應網絡,要辨識電子零件是屬於哪個國家的產品十分困難。他說:「這就好像嘗試要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分開一樣。」
對跨越好幾道邊境交易的零件課以重稅,無法避免會推高製造成本。因此,柏尾說,就像是蘋果,「受川普關稅政策打擊最大的將是美國公司」。
加拿大半導體業資訊平台TechInsights推測,如果對中國大陸產品的高關稅政策繼續下去,蘋果將調漲今年上市的iPhone 17價格10%~30%,而且調漲可能會是全球性的,不光是美國市場。
美國高科技巨擘和其他製造商正在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早在川普第一任期時,華府和北京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就已讓這些廠商為了避險而將工廠從大陸轉移到越南和其他地方。蘋果也是其中之一。
蘋果每年都會公布其大約200家供應商的資訊,以及這些廠商的生產據點。
據資料所示,中國大陸2023年占這些供應商生產據點的比率為33%,比2018年的48%下滑。日本則為16%,2018年排名第二,但2023年已被台灣超越。
除了台灣外,越南和新加坡也是生產蘋果產品零件工廠增加的國家。
但據美國媒體報導,若從組裝iPhone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占了大約80%的產品,其他則是印度。
雖然川普一直積極推動復興美國製造業,但分析師評估,美國高科技業要解開與大陸的連結將十分困難。
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邢予青表示,要將iPhone生產轉移到美國是不可行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邢予青舉他自己到深圳工廠參訪的體驗為例,他在那裡看到數百名的組裝線員工手工組裝智慧手機。
這讓他確信了一件事,那就是只有真正有技術的勞工,才能處理智慧手機的微電子零件組裝,這項作業比汽車自動化生產工廠裡的機器人作業還要細膩得多。
邢予青說:「美國有哪個技術工願意領月薪400美元做這項工作?在美國生產iPhone這個構想是在作夢。」
TechInsights估計,如果要在美國組裝iPhone,一支iPhone可能要價高達3,500美元。
日本供應商地位下滑
深入研究iPhone內部運作也讓人發現到一件事,那就是日本電子公司的重要性正在下滑。
據柏尾估計,在2007年推出的第一支iPhone裡,日本供應商提供了成品價值的30%~40%。但如今這個比率已下滑至不到10%。
東芝和其他日本電子公司曾經是全球生產記憶體晶片的主要廠商,但如今已被中國大陸和南韓同業取代。
「日本製造」的零組件,仍在生產iPhone所用的整體零件中占超過一半,但大多數這些零件的利潤都很低(不到1日圓),除了Sony生產的相機感測器以外。利潤更高的顯示器和處理器等零件,都來自南韓和台灣的供應商。
柏尾說:「日本供應商過去15年失去了一大塊市場,讓外國競爭者搶占了利潤最高的零件。」「現在的一大問題是,日本企業要如何應對其他國家的製造商,這些製造商生產的零件和日本供應商品質差不多,但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