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台灣地區對於第一階段立法委員罷免案落幕,雖然各方支持者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但是選舉結果各自解讀。這次試驗上被所謂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提出:「先進國家確實少有罷免制度,就算有也不能對中央層級的議員,我國這樣是少見的,故從台灣躋身先進民主國行列之角度,個人反對罷免制度,但支持這次大罷免,因為這屆在野黨實在荒腔走板。如果沒有孫中山創造罷免制度,這場大罷免當然不存在,而國民黨遵從五權《憲法》、《三民主義》,還請去細讀《三民主義》十六講有關民權部分,就可知「大罷免是孫中山的最愛」,孫的看法就是直接民權比代議政治好,罷免即是直接民權。」
林濁水這個說法有幾點錯誤,甚至帶有對於政治制度上的政客思維。我們從下面逐點進行分析。
罷免制度:實踐主權在民理念
孫中山並非在1924年開始演講三民主義的時候,才提出主張罷免制度。而是在1916年介紹美國地方制度的時候就已經提出,孫中山在〈自治制度為建設之礎石〉指出:「民權特張之點,則以前人民僅有選舉權,今並有罷免權。」要有罷免權的目的是為了甚麼,孫中山指出:「人民對行政且有選舉權罷免權,先者所以舉賢才,後者可以救濟誤選。」(來源)其理論基礎,就是源於國民主權的理念,在〈中國革命史〉當中,孫中山提出共和、立憲、平等三個概念,作為實踐主權在民的理念。行動上就是透由權能區分,人民行使「權」的部分,實際上就是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項直接民權。透過實行四項民權,人民實際上掌握對於國家機器控制的權力,將民意灌輸到國家機器當中,這就是孫中山所說,人民透過實行民權,掌握政治之權。(詳見:中華民國建設之基礎)
另一方面,也是對於三權分立下代議政治的流弊做出的評論,孫中山就指出:「歐美人民從前以為爭到了「代議政體」,便算是心滿意足。我們中國革命以後,是不是達到了「代議政體」呢?所得民權的利益究竟是怎麼樣呢?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代議士,都變成了「豬仔議員」,有錢就賣身,分贜貪利,為全國人民所不齒。各國實行這種「代議政體」,都免不了流弊,不過傳到中國,流弊更是不堪問罷了。大家對于這種政體,如果不去聞問,不想挽救,把國事都付託到一般「豬仔議員」,讓他們去亂作亂為,國家前途是很危險的。」(來源)
最有一個問題就是,人民是多數集合體的概念,到底人民做出的多數決定,是否會危害國家。孫中山對於這個看法就是認為說:「人民是民國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個目標來,像坐汽車的一般。至於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種專門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識程度雖低,只要說得出「要到那裏」一句話來,就無害於民主政治。」(權能區分的意義)意指人民只要指出一個方向,實際上就是交由政府去實行就好。
而這個理念就反映在1946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第17條上,指出:「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民意如何反應:透過政黨政治
如何反應出各方民意,這就是政黨存在目的,所謂黨爭,孫中山就指出:「能使國家進步、國民安樂者,乃為良政治;能有使國家進步、國民安樂之政策者,乃為良政黨;謀以國家進步、國民幸福而生之主張,是謂黨見;因此而生之競爭,是謂黨爭。非然者,為少數人之權利計,為私人之安樂計,此種主張及手段,皆不以國家為前提者也。若是之見,是為私見;若是之爭,是為私爭。黨爭可有,而私爭不可有;黨見可堅持,而私見不可堅持。」(國民月刊出世辭)
所以說,政黨以國家人民優先,提出有利於人民的政見謀求人民以選舉權支持,進而組織政府,這就是良性黨爭。如人民對於選舉結果不當,則可以用罷免權抗衡之,無須再忍耐到下次選舉。
台灣的2025年立法委員罷免案評論
首先是政客私德問題,林濁水有一句話指出:「個人反對罷免制度,但支持這次大罷免,因為這屆在野黨實在荒腔走板。」這句話隱藏起來就是反映出,將罷免制度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就如同馬克思主義的議會鬥爭路線,透過人民的選舉權達到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奪權工作。
所以林濁水這番帶有私見的言論,這次的選舉結果並未如其所願,否則這次罷免制度符合其預期政治目的,民進黨是否會在修法變更罷免門檻,或者將罷免制度凍結掉,反而是有所疑慮的,甚至說林的想法,其實也反映出某一部分民進黨派系思維。
罷免制度雖然從代議政治上會有所矛盾,畢竟當初選舉獲取民意基礎的政務人員,在任期期間就解除其職位,是否會違背當初選舉的民意根基。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民主其實是要在不斷的選舉中實踐,如果因此凍結罷免制度,或者將罷免門檻提升,豈不是減少人民可以將民意輸入到國家內部機會。而罷免是否通過,其實也可以做為政務人員的民意根基檢驗,如果民意根基不佳,自然會被罷免掉,身為理性且有一定歷練的人民,必然要對自己所作所為之結果負責。
總括言之,罷免制度作為一個民主健全的國家,是必須要存在的。固然罷免存有會被惡意政黨操弄,作為政治鬥爭的玩物,若因此因噎廢食,對於民主的成熟以及實踐上是有害的。而從防衛性民主角度,罷免制度的存在,亦可減少極端主義政黨存在可能性,讓政務人員受民意拘束與檢視,反而穩定民主國家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