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由於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政權,其在歷史上,基於孫中山的歷史地位,無法抹煞其存在,但又為了自立為孫中山的繼承人,因此從歷史上藉由毛澤東所撰寫的〈新民主主義論〉,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以下簡稱『一大宣言』)為切入點,與馬列毛主義嫁接,並且以〈新三民主義〉名義,將孫中山一貫的三民主義解釋馬列毛主義化。
毛澤東將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性質馬列主義化
毛澤東如何曲解呢?首先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必須先將中國歷史進行唯物史觀化,並且區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並將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的革命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定義化,所以毛澤東先在〈新民主主義論〉說:『在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前(五四運動發生於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和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是中國的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他們的知識份子)。 這時,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當作一個覺悟了的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政治的舞臺,還是當作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追隨者參加了革命。 例如辛亥革命時的無產階級,就是這樣的階級。』
接著,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無產階級的力量會在共產黨下團結起來,並且依據列寧的『革命先鋒隊』理論,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領導核心。
因此,毛澤東接著說,『在五四運動以後,雖然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繼續參加了革命,但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是屬於中國資產階級,而是屬於中國無產階級了。 這時,中國無產階級,由於自己的長成和俄國革命的影響,已經迅速地變成了一個覺悟了的獨立的政治力量了。 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和整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徹底的綱領,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 而土地革命的實行,則是中國共產黨單獨進行的。』
但孫中山如何定義革命史,孫中山認為,中國革命性質並非特定階級責任,是全體國民的責任。孫中山就說:『革命云者,掃除中國一切政治上、社會上舊染之污,而再造一莊嚴華麗之新民國,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此為今日順天應人之事,志士仁人不可不勉。吾輩生在中國,丁此時艱,種族存亡,人人有責,亟應同負革命責任,以成此非常大業。』(軍人精神教育)
另外孫中山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工人問題,在五四運動後,孫中山對於戴傳賢就提過:『我們改革中國的主義,是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精神,就是要建設一個極和平、極自由、極平等的國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謀民權的平等,而且在社會上要謀經濟的平等。這樣做去,方才可以免除種種階級衝突、階級競爭的苦惱。所以吾們在經濟上,一面要圖工商業的發達,一面要圖工人經濟生活的安全幸福。不過目前這個時候,我們對於許多不明白的人,要使他明白,應該怎麼樣呢?有一點頂重要的,就是指導他們的方法,很要注意。中國現在不但工人沒有智識,連號稱知識階級裏面的人也是一樣沒有知識。工人沒有知識,就是一切新舊知識都沒有的;知識階級裏面的人就是有有害的知識,沒有有益的知識。對於毫無知識的,給他一個知識是容易。對於號稱有知識的,教他判別是非利害,倒是很難。』(與戴季陶關于社會問題之談話)
而這個『有害的知識』是甚麼,戴季陶就說『那些做煽動工夫的人,就拿了一知半解、系統不清的社會共產主義,傳布在無知識的兵士中和工人裏面』,孫中山指出不打壓,要解釋,回應說:『為無論在那一國,他們各種思想都是有系統的,社會上對於有系統的思想的觀察批評,也是有系統的。政治運動是政治運動,經濟運動是經濟運動,各有各的統系,都隨着人文進化的大潮流,自自然然的進步。如果沒有特別的壓力,像我國從前那樣的政治,決不會有十分激烈的變態發生出來的。中國的社會思想和生活還沒有發達,人民智識沒有普及,國家的民主的建設還沒有基礎的時候,這種不健全的思想,的確是危險。不過這也是過渡時代一種自然的事實,如果要去防止他,反而煽動人的好奇心,助成不合理的動亂。』(與戴季陶關于社會問題之談話)
所以毛澤東十分推崇的工人團結以及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在經歷過五四運動的孫中山只是認為是無益的知識,工人並未如馬克思主義的歷程,由資產階級革命轉為無產階級革命,進而催生中國共產黨,而是蘇聯為了赤化世界,在中國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將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性質進行『人民共和國化』
接著將中華民國,藉由『一大宣言』中對於民權主義中對於西方有資產者具有投票權的批評,加以扭曲,將中華民國的國體性質應「人民共和國化」。毛澤東說:『這裡所談的是“國體”問題。 這個國體問題,從前清末年起,鬧了幾十年還沒有鬧清楚。 其實,它只是指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 資產階級總是隱瞞這種階級地位,而用「國民」的名詞達到其一階級專政的實際。 這種隱瞞,對於革命的人民,毫無利益,應該為之清楚地指明。 “國民”這個名詞是可用的,但是國民不包括反革命分子,不包括漢奸。 一切革命的階級對於反革命漢奸們的專政,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的國家。“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 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 “這是一九二四年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莊嚴的聲明。 十六年來,國民黨自己違背了這個聲明,以致造成今天這樣國難深重的局面。 這是國民黨一個絕大的錯誤,我們希望它在抗日的洗禮中改正這個錯誤。』
孫中山對於中華民國的國體定義很明確指出,是要建立全民政治的民主共和國。孫中山說:『諸君知中華民國之意義乎?何以不曰「中華共和國」,而必曰「中華民國」?此「民」字之意義,為僕研究十餘年之結果而得之者。歐美之共和國,創建遠在吾國之前。二十世紀之國,當含有創制之精神,不當自謂能效法於十八九世紀成法,而引為自足。共和政體為代表政體,世界各國,隸於此旗幟之下者,如希臘,則有貴族奴隸之堦級,直可稱之曰「專制共和」。如美國則已有十四省,樹直接民權之規模,而瑞士則全乎直接民權制度也。雖吾人今既易專制而成代議政體,然何可故步自封,落於人後。故今後國民當奮振全神於世界,發現一光芒萬丈之奇采,俾更進而底於直接民權之域。』(中華民國之意義)
另外孫中山更是明確指出反對蘇聯所主張的「民主專制」體制,主張「民主立憲」訂立國法,孫中山就說:『中國歷史上之革命,其混亂時間所以延長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為,遂相爭相奪而不已。行民主之制,則爭端自絕。此自將來建設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權主義,第一決定者為民主,而第二之決定則以為民主專制必不可行,必立憲然後可以圖治。歐洲立憲之精義,發於孟德斯鳩,所謂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是已。歐洲立憲之國,莫不行之;然余游歐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夫,知選舉之弊,決不可無以救之。而中國相傳考試之制,糾察之制,實有其精義,足以濟歐美法律、政治之窮。故主張以考試、糾察二權,與立法、司法、行政之權並立,合為五權憲法。更采直接民權之制,以現主權在民之實,如是余之民權主義,遂圓滿而無憾。』(中國革命史)
關於政府組織問題,毛澤東說:『至於還有所謂「政體」問題,那是指的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一定的社會階級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 沒有適當形式的政權機關,就不能代表國家。 中國現在可以採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人民代表大會、縣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代表大會直到鄉人民代表大會的系統,並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政府。 但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才能適合於各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適合於表現民意和指揮革命鬥爭,適合於新民主主義的精神。 這種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 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發揮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對革命的敵人。 “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精神,必須表現在政府和軍隊的組成中,如果沒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叫做政體和國體不相適應。』
毛澤東這個說法,是將蘇聯的蘇維埃制度進行中國化,變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此與孫中山不同,孫中山明確指出對於此用階段性革命,軍政、訓政、以及憲政三個階段,最終憲政階段由人民選出國民代表組織國民大會,組成五院制政府,並且頒布憲法。孫中山說:『余之革命方略,規定革命進行之時期為三:第一為軍政時期,第二為訓政時期,第三為憲政時期。第一為破壞時期,在此時期內,施行軍法,以革命軍擔任打破滿洲之專制,掃除官僚之腐敗,改革風俗之惡習等。第二為過渡時期,在此時期內,施行約法(非現行者),建設地方自治,促進民權發達,以一縣為自治單位,每縣於敵兵驅除戰事停止之日,立頒布約法,以規定人民之權利義務,與革命政府之統治權。以三年為限,三年期滿,則由人民選舉其縣官。或於三年之內,該縣自治局已能將其縣之積弊掃除如上所述者,及能得過半數人民能了解三民主義而歸順民國者,能將人口清查,戶籍釐定,警察、衛生、教育、道路各事照約法所定之低限程度而充分辦就者,亦可立行自選其縣官,而成完全之自治團體。革命政府之對於此自治團體,祇能照約法所規定,而行其訓政之權。俟全國平定之後六年,各縣之已達完全自治者,皆得選代表一人,組織國民大會,以制定五權憲法,以五院制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試院,五曰監察院。』(中國革命史)
毛澤東的理論,後續中共建政後,徹底極權化,變成『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毛澤東不避諱聲稱:『人民是什麼? 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實行獨裁,壓迫這些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 如要亂說亂動,立即取締,予以制裁。 對於人民內部,則實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的自由權。 選舉權,只給人民,不給反動派。 這兩方面,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論人民民主專政)
毛澤東將民生主義進行『馬列共產主義化』
毛澤東扭曲節制資本定義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的工業國營化與消滅私人資產的理念帶入。毛澤東說:『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 “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佔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 這也是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莊嚴的聲明,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經濟構成的正確的方針。 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並不沒收其它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後的緣故。』
孫中山對於節制資本的定義,其實不反對私人企業存在,而是國家應該站在中立角色,協助國家經濟發展,孫中山就指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一)個人企業;(二)國家經營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今欲利便個人企業之發達於中國,則從來所行之自殺的稅制,應即廢止;紊亂之貨幣,立需改良;而各種官吏的障礙,必當排去;尤須輔之以利便交通。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今茲所論,後者之事屬焉。此類國家經營之事業,必待外資之吸集,外人之熟練而有組織才具者之僱傭,宏大計畫之建設,然後能舉。以其財產屬之國有,而為全國人民利益計,以經理之。』(實業計畫)
而節制資本的理論是站在甚麼觀點上,是站在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上,孫中山指出經濟的進步取決於社會衝突的調和,帶來進步。孫中山說:『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于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有衝突。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謀利益;大多數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之所以要調和的原因,就是因為要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古今一切人類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為要求生存;人類因為要有不間斷的生存,所以社會才有不停止的進化。所以社會進化的定律,是人類求生存。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是社會當進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病症。這種病症的原因,是人類不能生存。因為人類不能生存,所以這種病症的結果,便起戰爭。』(民生主義第一講)
另外工業全部收歸國有,並不會帶來絕對經濟進步,因為經濟的成長源於消費社會。孫中山就很嚴厲批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出『實業的中心,要靠消費的社會,所以近來世界上的大工業,都是照消費者的需要,來製造物品。近來有知識的工人,也是幫助消費者。消費是甚麼問題呢?就是解決眾人的生存的問題,也就是民生問題。所以工業實在是要靠民生。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內的重心一樣。從前的社會主義錯認物質是歷史的中心,所以有了種種紛亂。』(民生主義第一講)
毛澤東對於平均地權,更是錯誤解讀,主張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毛澤東說:『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係,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產。 農村的富農經濟,也是容許其存在的。 這就是「平均地權」的方針。 』
孫中山的『平均地權』與『耕者有其田』是兩個不同政策,所謂平均地權,是認為土地的增值,是由於社會的進步,而這個社會的進步源於全民的努力,政府應該針對增長的利益抽取稅收,用於社會的改良。孫中山說:『中國的工商業,幾千年都沒有大進步。所以土地價值常常經過許多年代,都沒有大改變。如果一有進步,一經改良,像現在的新都市一樣,日日有變動,那種地價便要增加幾千倍,或者是幾萬倍了。推到這種進步和改良的功勞,還是由眾人的力量經營而來的,所以由這種改良和進步之後,所漲高的地價,應該歸之大眾,不應該歸之私人所有。比方有一個地主,現在報一塊地價是一萬元,到幾十年之後,那塊地價漲到一百萬元,這個所漲高的九十九萬元,照我們的辦法,都收歸眾人公有,以酬眾人改良那塊地皮周圍的社會,和發達那塊地皮周圍的工商業之功勞。這種把以後漲高的地價收歸眾人公有的辦法,才是國民黨所主張的平均地權,才是民生主義。』(民生主義第二講)
而對於『耕者有其田』政策,則是由政府透過制度以及法律改良進行,孫中山指出:『至於將來民生主義真是達到目的,農民問題真是完全解決,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們對於農民問題的最終結果。中國現在的農民,究竟是怎麼樣的情形呢?中國現在雖然是沒有大地主,但是一般農民,有九成都是沒有田的。他們所耕的田,大都是屬於地主的,有田的人自己多不去耕。照道理來講,農民應該是為自己耕田,耕出來的農品,要歸自己所有。現在的農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來耕田,所生產的農品,大半是被地主奪去了。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我們應該馬上用政治和法律來解決,如果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民生問題便無從解決。』(民生主義第三講)
毛澤東捏稱〈一大宣言〉產生「聯俄、容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
毛澤東對於〈一大宣言〉切割捏造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史,指出『這篇宣言,區分了三民主義的兩個歷史時代。 在這以前,三民主義是舊範疇的三民主義,是舊的半殖民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三民主義,是舊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在這以後,三民主義是新範疇的三民主義,是新的半殖民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新三民主義。 只有這種三民主義,才是新時期的革命的三民主義。這種新時期的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或真三民主義,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 沒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時期中,就都是偽三民主義,或半三民主義。』
〈一大宣言〉明確指出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對於工農的關注,但是工農只是中國構成職業之一。國民革命是一全民革命,非毛澤東認為局限於工農的革命,〈一大宣言〉就表示:『中國以內,自北至南,自通商都會以至於窮鄉僻壤,貧乏之農夫,勞苦之工人,所在皆是。因其所處之地位,與所感之痛苦,類皆相同。其要求解放之情至為迫切,則其反抗帝國主義之意亦必至為強烈。故國民革命之運動,必恃全國農夫工人之參加,然後可以決勝,蓋無可疑者。國民黨於此,一方面當對於農夫工人之運動,以全力助其開展,輔助其經濟組織,使日趨於發達,以期增進國民革命運動之實力;一方面又當對於農夫工人要求參加國民黨,相與為不斷之努力,以促國民革命運動之進行。蓋國民黨現正從事於反抗帝國主義與軍閥,反抗不利於農夫工人之特殊階級,以謀農夫工人之解放。質言之,即為農夫工人而奮鬥,亦即農夫工人為自身而奮鬥也。國民黨之三民主義,其真釋具如此。自本黨改組後,以嚴格之規律的精神,樹立本黨組織之基礎。對於本黨黨員,用各種適當方法,施以教育及訓練,使成為宣傳主義,運動羣眾,組織政治之革命的人才。同時以本黨全力,對於全國國民為普遍的宣傳,使加入革命運動,取得政權,克服民敵。至於既取得政權樹立政府之時,為制止國內反革命運動,及各國帝國主義壓制吾國民眾勝利之陰謀,芟除實行國民黨主義之一切障礙,更應以黨為掌握政權之中樞。蓋惟有組織、有權威之黨,乃為革命的民眾之本據,能為全國人民盡此忠實之義務故耳。』(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最後孫中山就曾接受訪問,很明確指出曾未改變對於三民主義的主張,孫中山認為『我輩之提倡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業已三十年於茲矣!不過其說明係歸納的,未嘗判然明言三民主義為何物,我輩之三民主義首淵源於孟子,更基於程伊川之說。孟子實為我等民主主義之鼻祖。社會改造本導於程伊川,乃民生主義之先覺。其說民主、尊民生之議論,見之於二程語絲。僅民族主義,我輩於孟子得一暗示,復鑑於近世之世界情勢而提倡之也。要之,三民主義非列寧之糟粕,不過演繹中華三千年來漢民族所保有之治國平天下之理想而成之者也。文雖不肖,豈肯嘗列寧等人之糟粕。況如共產主義,不過中國古代所留之小理想者哉。』對於共產黨的關係,孫中山表示『國民黨係我創立之民國唯一之政黨,而共產黨派則為贊成俄國列寧等主義之學者有志一派。國民黨員固有加入該派者,然國民黨始終為國民黨,共產派則為共產派,而為其獨特之活動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攜也。』,另外對於共產黨嚴厲警告:『若共產黨而有紛亂我黨之陰謀,則只有斷然絕其提攜,而一掃之於民國以外而已。』(與某日人的談話)
結論
先總統 蔣公曾總結:「二十九年六月,毛澤東發表其所謂「新民主主義論」,提出「新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兩階段革命」的謬說,而在其「第一階段」中,解釋其「新民主主義」為新三民主義,他仍然要偽裝三民主義來隱蔽其(註:共產主義)目的。」(蘇俄在中國)
而毛澤東對於三民主義的錯誤詮釋,目前透過其奪取中國大陸統治權,以及中國人民對於三民主義認知不深,錯誤聽信共產黨的宣傳所造成。
終歸言之,馬克思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共產主義,三民主義是三民主義,兩者應該區別清楚。
最後以蔣公的話,對於三民主義的另一本質進行解讀,蔣公說三民主義的民生、民權與民族,對應就是科學、民主、倫理。為何民生是科學的,因為「無論平均與節制,都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來從事,尤其是要在民生的食、衣、住、行四大需要上,去從事「科學之計劃,科學之管理,與科學之發展。」,最後達到民生主義「保民」與「養民」的科學。」(三民主義的本質)此為孫中山所說:『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民生主義第三講)
為何民權是民主的?因為「三民主義的民主是全民的,朱毛奸匪乃是階級的,我們三民主義的民主是民治的,朱毛奸匪乃是專制的,我們的民主是為民權而為民主,朱毛奸匪的所謂民主,卻是為「專制」而民主。」(三民主義的本質)此為孫中山所說:『今日我們主張民權,是要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那麼人民成了一個甚麼東西呢?中國自革命以後,成立民權政體,凡事都是應該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現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民權主義第五講)
為何民族是倫理的?因為「倫理確是民族主義的立足點,而實行民族主義也正是倫理高度發揚的極致的表現。因此,我們的民族主義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全基於倫理的國族,以使民族繁榮,民族獨立,和民族自由。我們過去之所以不能避免失敗的命運。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就是完全失敗在民族自信心的喪失,和民族精神的墮落之故,所以我們今日如要召回我們的民族靈魂,提振我們的民族精神,恢復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就要以倫理為出發點。」(三民主義的本質)此為孫中山所說:『恢復我一切國粹之後,還要去學歐美之所長,然後才可以和歐美並駕齊驅。』(民族主義第六講)
| 美語曰: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 |
總論孫中山就是表示:「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民生主義第二講)毛澤東的馬列主義異化解釋的三民主義,就回送給與中共即可,終歸要被中國人民所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