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華文化



共產黨那句"與傳統文化決裂", 至今影響中國人至深,時至今日,方知蔣公復興中華文化的深意與必須。
由於中國君主專制的歷史甚長,從漢代起獨尊儒家,再經過中共刻意的喧染,似乎中華文化就是那些君君臣臣,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專制觀念一樣。

漢儒董仲舒要求儒學為帝制服務,故曲解不少孔孟的話,如“君為臣綱”,孔子從沒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還補刀:“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孔孟還是講理的。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道德,是做人的道理,我們要復興的文化,正是這些以民為貴的文化精華。
那我們需要復興的中華文化究竟是那些? 民國之後,四維八德,是我們文化復興的中心
重禮,尚義,崇廉,知恥

管子》牧民篇有如下文字,應為「四維」的源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動新生活運動,確立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地位,並重新解釋為「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再增修戰時的意義為「禮是嚴嚴整整的紀律,義是慷慷慨慨的犧牲,廉是實實在在的節約,恥是轟轟烈烈的奮鬥」。

至此反思起來:

論禮,前輩們之所以能在平時做到規規矩矩的態度、在抗戰時做到嚴嚴整整的紀律,就是因為前輩們願意用恭敬、仁愛的心,按該有的態度與規矩待人處事,在國難當頭時,更是抱著這種敬愛的心去對待國家大事。

論義,無論平時正正當當的行為,戰時慷慷慨慨的犧牲,前輩們所憑的,不都是心中的一把尺嗎?大到歷史上為國家人民挺身而出的先賢先烈,小到我們這些堂堂正正待人接物的平凡人,我們每人心中的一把尺,不正是道德二字嗎?

論廉,與貪污相對,《莊子》說:「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就是拒絕為了私利、私慾而去做不正當的勾當,留一身清清白白。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國家一窮二白,「節約」就更是清廉的代名詞了。為什麼要「做人清白」?不正是因為「做人清白」是對自己的期許嗎?為什麼要「相忍為國」?不正是因為國家就是我們共同的願景嗎?

論恥,論切切實實的覺悟,論轟轟烈烈的奮鬥。前輩們在平時覺悟的是什麼?戰時奮鬥的是什麼?今人有句諷刺政客的玩笑話:「知恥近乎勇,無恥近乎神勇」,滿口良心,卻作奸犯科的人到處都有。而那些平時、戰時面對威脅利誘,能勇敢拒絕做出違背良心的行為、賣國求榮,而跳下去轟轟烈烈奮鬥的人,才是真正良心覺悟的人。說白了,切實的覺悟、轟烈的奮鬥,不就是因為一個人真正有覺悟去勇敢實踐自己的良心嗎?


若是如此,那麼我們今天便可以說:

禮是為敬愛而規規矩矩

義是為道德而慷慨犧牲

廉是為願景而清白做人

恥是為良心而勇敢奮鬥

古聖先賢用盡各種角度解釋禮義廉恥,想要傳達的,不正是這些做人的道理嗎?傳統美德的「美」之所在,不就是我們從四維之中感受到的「真善美」嗎?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國父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重視倡導,因共計有八字,故一般慣例簡稱為「八德」。
國父說:

「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所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還是要保存。
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才自然可以強盛。
仁愛也是中國的好道德,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古時在政治一方面所講愛的道理,有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無論對於什麼事,都是用愛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對於仁愛,究竟是怎麼樣實行,便可以知道了。……
講到信義,中國古時對於鄰國和對於朋友,都是講信義的。依我看來,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國人實在比外國人好得多。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在商業的交易上,便可以看得出。……至於講到義字,中國在很強盛的時代也沒有完全去滅人國家;比方從前的高麗,名義上是中國的藩屬,事實上是一個獨立國家……中國強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由此便可見日本的信義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比外國要進步得多。
……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國從前的忠孝仁愛信義種種的舊道德,固然是駕乎外國人,說到和平的好道德,更是駕乎外國人。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我們以後對於這種精神,不但是要保存,並且要發揚光大,然後我們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復。」

國父說:
    「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所說的固有文化便是以四維八德為重心, 我們透過道德的復興與學習世界的好文化,不斷的進步, 以期達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註:
民國廿三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發動新生活運動四維與八德並列為兩大主題。
      《三民主義》,台北正中書局,1978年重排初版,第65-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