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滿」到「組建中華民族」:孫中山之民族觀演變與建構




孫文的民族觀
會根據眾人的解讀有所差異
基本上孫文曾有三個提案
在民國建立前
提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在民國建立後
倡導要五族共和
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民族自決」後
提倡如美國民族熔爐般建立「中華民族」
光復會特整理成專文
讓我們來一趟
孫文的民族觀歷史反思之旅

孫中山的民族觀,會根據眾人對於他的思想的解讀有所差異。當然追根究柢的問題點在於,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國之前,孫中山大力提倡要推倒滿清,提倡八字訣「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從字面解,當然會將要把滿清驅趕而出,恢復所謂『漢人的政權』。但是在辛亥革命後,一時間倡導要五族共和,在一次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議題後,孫中山改變提倡建立如美國民族大熔爐一般之「中華民族」。可以說,由於孫中山立場更迭不清,如果未掌握原意以及其所提倡之時空背景,難免會被片面解釋,本文要針對此一議題進行探討。

青年時期:排滿復漢

孫中山幼時深受鄉里參與洪秀全起義之前輩所啟發,因而在心中種下「反清復明」之種子,其在對漢公(本名 劉呈禺)所著「太平天國戰史」序中寫下:「漢公是編,可謂揚皇漢之武功,舉從前穢史一澄清其奸,俾讀者識太平朝之所以異于朱明,漢家謀恢復者不可謂無人。洪門諸君子手此一編,亦足徵高曾矩矱之遺,當世守其志而勿替也,予亦有光榮焉。」(來源

雖然孫中山心中有「反清復明」之意識存在,因而對於政府及人民間,以滿、漢來相互稱,但他對於中國境內四億人口之漢人並非以血統論,而是以文化、習俗認之,其謂:「以其幅員之廣,人口之多,祇閩、粤兩省語言,與中原有別,其餘各地,雖鄉音稍異,大致相若;而文字俗尚,則舉國同風。往昔無外人交際之時,則各省人民猶有畛域之見;今則此風漸減,同情關切之感,國人兄弟之親,以日加深,是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若以一國逞蓋世之威武,托弔民伐罪之名,入而廢易其朝主,厚撫其人民,并吞而獨有之,以重典而統治之,或有可行之理也。雖然,得失其能償乎?於人道文明為有功乎?未敢言也。若要列強而分割此風俗齊一性質相同之種族,是無異毀破人之家室,離散人之妻子,不獨有傷天和,則實大拂乎支那人之性,吾知支那人雖柔弱不武,亦必以死抗之矣。」(來源

而對於保皇黨,尤其對於康有為以及梁啟超之師徒,更是以背叛漢族,服侍客帝加以批評,其評謂:「革命保皇二事,決分兩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東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撲滿而興漢;保皇者,志在扶滿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馳,互相衝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如弟與任公私交雖密,一談政事,則儼然敵國,然士各有志,不能相強。總之,畫清界限,不使混淆,吾人革命,不說保皇;彼輩保皇,何必偏稱革命?誠能如康有為之率直,明來反對,雖失身於異族,不愧為男子也。古今來忘本性、昧天良、去同族而事異種、捨忠義而為漢奸者,不可勝計,非獨康、梁已也,滿漢之間,忠奸之判,公等天良未昧,取捨從違,必能審定。如果以客帝為可保,其為萬刼不復之奴隸,則亦已矣。如冰山之難恃,滿漢之不容,二百六十年亡國之可恥,四萬萬漢族之可興,則宜大倡革命,毋惑保皇,庶漢族其有豸乎。」(來源

三民主義概念初次構成時期:排除滿州人獨占政權,恢復中華

1906年倫敦蒙難以及中國同盟會建立後,孫中山系統闡揚三民主義,在關鍵之「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演講中,孫中山從純粹極端滿、漢之分,變化為排除異人獨佔政權,亦即將民族主義摻入民權以及民生之思想,其謂:「民族主義也是這樣,這是從種性發出來,人人都是一樣的。滿洲入關到如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我們漢人就是小孩子,見着滿人也是認得,總不會把來當做漢人,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根本。但是有最要緊一層,不可不知:民族主義,並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許那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因為我漢人有政權纔是有國,假如政權被不同族的人所把持,那就雖是有國,卻已經不是我漢人的國了。」(來源

上述由異族人入主本國,侵佔我國政府,進而對我國進行統治,此為晚年對於反帝國主義論述之產生,建立雛形。那麼方法上對於滿清要如何進行革命,方法為何?孫中山謂:「惟是兄弟曾聽見人說,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滿洲人滅我們的國,主我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

民國建立後,政治家時期:五族共和

1911年10月10日發生武昌起義,隔年1月1日作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此是為了國家統一,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上謂:「是用黽勉從國民之後,能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願,端在今日。敢披瀝肝膽,為國民告。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來源

在思想上接續先前帶有民權主義之民族主義主張,延伸提倡「五族共和」之說,其謂:「我國去年之革命,是種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則?漢、滿、蒙、回、藏五大族中,滿族獨占優勝之地位,握無上之權力,以壓制其他四族。滿洲為主人,而他四族皆奴隸,其種族不平等,達於極點。種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亦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異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結果惟革命;同族間政治不平等,其結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歸于平等。」(來源

而在國族主張上,認為中華民國有五族,由漢滿蒙回藏之五族和唯一體之中華民國,共同平等建設國家,其謂:「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革去專制,建設共和,人人脫去奴隸圈,均享自由平等之幸福,實中國四千年來歷史所未有。吾人何幸開此創局!諸君回思去年今日,猶處於專制政體之下,以四萬萬人受制於一人,以四大族屈服於一族。較之今日共和政體,人人自由,五族平等,其尊貴卑賤相去何如!」(來源

五四運動後以及晚年:中華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五四運動之後,帝國主義的影響對於中國加重,帝國主義國家藉由煽動邊境之其他族群,尋求獨立自治,進而操縱中國之主權,站在國家立場上之孫中山,開始採納美國的民族大熔爐之思維,重建對於民族主義之論述,以民權主義之國民主權之立場,廢棄原有「種性」別之五族共和之論述,建構「中華民族」之中華民國理論。

其先批評「五族共和」說,在1919年撰寫之文言本《三民主義》表示:「本黨祇做了消極的功夫,沒做積極的功夫。自歐戰告終,世界局面一變,潮流所趨,都注重到民族自決,我中國尤為世界民族中底最大問題。在東亞底國家嚴格講起來,不過一個暹邏,一個日本,可稱是完全底獨立國。中國幅員廣大,人民眾多,比較他們兩國何止數十倍。但是幅員雖大,人民雖眾,只可稱個半獨立國罷了,這是甚麼原故呢?就是吾黨之錯誤。自光復以後,就有世襲底官僚,頑固底舊黨,復辟底宗社黨,湊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豈知根本錯誤,就在這個地方。講到五族底人數,藏人不過四五百萬,蒙古人不到百萬,滿人只數百萬,回教雖眾,大都漢人。講到他們底形勢,滿洲既處日人勢力之下,蒙古向為俄範圍,西藏亦幾成英國底囊中物,足見他們皆無自衛底能力,我們漢族應幫助他纔是。漢族號稱四萬萬,或尚不止此數,而不能真正獨立組一完全漢族底國家,實是我們漢族莫大底羞恥,這就是本黨底民族主義沒有成功。

那何以為「積極之民族主義」,孫中山先從歐美狀況說起,特別提到瑞士以及美國,其表示:「民族主義之範圍,有以血統宗教為歸者,有以歷史習尚為歸者,語言文字為歸者,敻乎遠矣;然而最文明高尚之民族主義範圍,則以意志為歸者也。如瑞士之民族,則合日耳曼、以大利、法蘭西三國之人民而成者也。此三者各有血統、歷史、語言也,而以互相接壤於亞刺山麓,同習於凌山越谷,履險如夷,愛自由,尚自治,各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遂組合而建立瑞士之山國,由是而成為一瑞士之民族。此民族之意志,為共圖直接民權之發達,是以有異乎其本來之日、以、法三民族也。又美利堅之民族,乃合歐洲之各種族而鎔冶為一爐者也。自放黑奴之後,則收吸數百萬非洲之黑種而同化之,成為世界一最進步、最偉大、最富強之民族,為今世民權共和之元祖;今出而維持世界之和平,主張人道之正誼,不惜犧牲無數之性命金錢,務期其目的之達者,此美利堅民族之發揚光大,亦民族主義之發揚光大也。

上面就很清楚表示了,一國國族之建立,有因為血統以及宗教而建國,現代可以以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為例,此三國位於南亞以往多為同一族群,但是由於因為印度教以及伊斯蘭教之信仰不同而分別建國;另外有因為風俗、歷史、文字與語言而建國,此為傳統英、法與德國之傳統國家;最偉大之國族國家是因為「意志」而建國,孫中山舉瑞士為例,其雖為相異之法蘭西、日耳曼以及拉丁民族,但由於推從民主、自治以及自由,而組建「瑞士」之山麓之國;而美國雖為歐陸移民之國,但由於主張世界和平、建立民主共和以及人道主義之精神,組建「美利堅合眾國」,瑞士以及美國為積極之民族主義展現。

所以孫中山表示:「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祇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於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義,而為積極之行動,於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吾決不久必能駕美迭歐而為世界之冠。此固理有當然,勢所必至也,國人其無餒。」(來源

考諸原因,從歷史文化上,由於中國文字的產生,促進思想傳承,這也使得中國仍以存續,甚至將外族融為一體,孫中山就謂:「蓋一民族之進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勢力,能旁及鄰圉,吸收而同化之。所以五千年前,不過黃河流域之小區,今乃進展成茲世界無兩之鉅國。雖以積弱,屢遭異族吞滅,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華民族,反為中國所同化,則文字之功為偉矣。雖今日新學之士,間有倡廢中國文字之議,而以作者觀之,則中國文字決不當廢也。」(來源

後續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以及《軍人之精神教育》中,雖有「同化於漢族之民族主義」之說法,但其意思若研究上下文以及對於美國民族熔爐之推崇,以「中華民族」四字代替原有各族分立之立場,其謂:「今日我們講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應該講漢族底民族主義。或有人說五族共和揭櫫已久,此時單講漢族,不慮滿、蒙、回、藏不願意嗎?此層兄弟以為可以不慮,彼滿洲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之附英,即無自衛能力底表徵。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賴我們漢族。兄弟現在想得一個調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於我,並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底機會。仿美利堅民族底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底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來源),所以看到孫中山晚年的民族理論,應當理解為是在提倡國民主權之「中華民族」說。

1923年1月1日孫中山所書之《中國國民黨宣言》,就將此一論述具體化,從原因而言,該宣言表示:「蓋以言民族,有史以來,其始以一民族成一國家,其繼乃與他民族糅合搏聚以成一大民族,民族之種類愈多,國家之版圖亦隨之愈廣....」,而具體民族政策上主張「前清專制,持其「寧贈朋友,不與家奴」之政策,屢犧牲我民族之權利,與各國立不平等之條約。至今清廷雖覆,而我竟陷於為列強殖民地之地位矣。故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歐戰以還,民族自決之義,日愈昌明,吾人當仍本此精神,內以促全國民族之進化,外以謀世界民族之平等。其大要如左:甲、勵行教育普及,增進全國民族之文化。乙、力圖改正條約,恢復我國國際上自由平等之地位。」(來源

同年1月29日撰寫《中國革命史》一文,反思先輩提倡之滿、漢之分,認為是一種錯誤之見解,提倡「中華民族」說,其表示「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對於滿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於中國之內。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之諸民族也。對於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此為以民族主義對世界之諸民族也。」(來源

總結並代結論

綜合上述梳理,可以明顯理解孫中山的民族觀之演進,孫中山早年深受「反清復明」之思想,自然提倡滿、漢之分,後續同盟會建立,三民主義思想產生雛形,民權主義思想帶入,變成主張排除滿人獨佔政府,建立漢族之共和民主政府。

但辛亥革命後,主張五族共和,由五族共組中華民國,成為東亞之民主國家,但是在一次大戰後,列強操控民族自決以及藉由煽動邊境族群獨立,以瓜分中國,所以就提倡「美式民主」之「中華民族」理論。

但是以現代政治來看,中華民國應當如孫中山所說,應當是以「意志」所建立之國民主權國家,其人民構成之共同體就是「中華民族」。何謂「國民主權」,孫中山就表示:「今夫國家之所以成立,蓋不外乎國民之合成心力。其統治國家之權力,與夫左右此統治權力之人,亦恒存乎國民合成心力之主宰而綱維之。其在君主專制國,國民合成心力趨重於一階級、一部分,故左右統治權力者,常為閥族、為官僚。其在共和立憲國,國民合成心力普遍於全部,故左右統治權力者,常為多數之國民。誠以共和立憲國者,法律上國家之主權在國民全體,實事上統治國家之機關,均由國民之意思構成之,國民為國家之主人翁,固不得不起而負此維持國家之責,間接以維持國民自身之安寧幸福也。」(來源

由上述推導,就可以得知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演講中,提倡要建立「國族」之意義,更是民族主義最終理想就是「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聯合起來做成一個國族團體以外,就要把固有的舊道德先恢復起來。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後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圖恢復。」(來源

最終再以《中華民國之意義》演講為收尾,孫中山謂:「諸君知中華民國之意義乎?何以不曰「中華共和國」,而必曰「中華民國」?此「民」字之意義,為僕研究十餘年之結果而得之者。歐美之共和國,創建遠在吾國之前。二十世紀之國,當含有創制之精神,不當自謂能效法於十八九世紀成法,而引為自足。共和政體為代表政體,世界各國,隸於此旗幟之下者,如希臘,則有貴族奴隸之堦級,直可稱之曰「專制共和」。如美國則已有十四省,樹直接民權之規模,而瑞士則全乎直接民權制度也。雖吾人今既易專制而成代議政體,然何可故步自封,落於人後。故今後國民當奮振全神於世界,發現一光芒萬丈之奇采,俾更進而底於直接民權之域。.....但欲民國之鞏固,必先建其基礎,基礎不必外求,當求諸全國國民之心中。若國民身受民權之庇護,識其為無上光榮,則自必出死力以衛民權,雖有拿破崙在國中,亦莫吾毒。然如何而能使國民知民權之無上光榮乎?僕試以歷史上之事實喻之:昔漢高祖初得天下,諸將叫號不寗,自叔孫通制定禮儀,乃始識天子之尊嚴。國民者,民國之天子也,吾儕當以叔孫通自任,制定一切,使國民即於尊嚴之地位,則國民知所愛,而視民權如性命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