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不認開羅帳 光復別忘李登輝(轉貼)

 課綱不認開羅帳 光復別忘李登輝

(轉貼) 2019-10-24 聯合報 丘智賢/歷史研究者(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1/4124495

今年的台灣光復節,也是古寧頭戰役七十周年紀念日,別具意義。民國三十八年光復節,台灣省主席陳誠在紀念會上,接獲湯恩伯總司令來電,得知金門前線無虞,振奮不已,中華民國終於立住腳跟。

在蔡政府的課綱中,將具延續性的歷史事件人物,肢解得支離破碎,課綱主題謂「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八年抗戰卻活生生地消失。沒有蔣中正抗戰,焉來開羅宣言,乃至日本投降?蔡政府不顧當年官民犧牲,鼓勵聲稱台灣定位未定,以為台獨主張鋪路。

歷史真是如此嗎?由當時第一手憶述,證明全非事實。陸軍第七十軍登陸基隆時,台灣仍有廿萬日軍,他們是否抵抗,無人知曉;軍長陳頤鼎率領備戰官兵登岸時,卻被歡迎人潮震撼,激動不能自已;負責接收日軍航空工廠的雲鐸,親見父老換上長袍,站在跑道旁接機;當日本軍官邀宴他之際,一位台籍平凡女侍應附耳言道:「先生,您負有國家的重任,切莫喝醉了。」這不正是台灣民眾愛國情操的流露?中華民國是自己的國,自己的家!

原本依附日本的殖民關係既然不存,台灣只有重新建構發展脈絡,從行政長官陳儀出版的系列叢書中可看出,國民政府對台灣並無歧視,開放辦報、開放選舉、拔擢人才,乃至於後來的土地改革、工業發展,過程斑斑可考,只是時間與資源有限,立竿見影並非易事,加以複雜的國共鬥爭情勢,時代悲劇難以避免,不論本省、外省,多數人仍然互相幫助,只是這一事實,常被忽視了。

台灣光復,有利於台灣民眾的最佳例證,就是曾擔任日本皇軍少尉的李登輝,最終經由民主程序,成為中華民國國軍最高統帥,在閱兵台上,回禮頻頻。試問,如果台灣未曾光復,岩里政男能否成為台灣總督府的要員之一?如果兩蔣對同胞歧視,他何能不次拔擢,終掌權柄?最該帶領民眾唱一曲光復紀念歌的,不是別人,正是李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