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十二月爆發至今,不知不覺已將近六月。終於,在對公衆外出下達禁足令以及把醫療物資收歸國有的管制下,各國疫情逐漸出現緩和。而透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從各國政府的作爲中,讓我們來瞭解孫中山先生在其民生主義中,關於養民的主張。
國父在民生主義第三講裡說:
「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
並沒有說,資本主義賺錢不好,但單純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隨之而來的是惡性競爭。企業們為了提升市場佔有率,達到壟斷,互相兼併將不可避免。當壟斷的企業過於強大,競爭對手越來越少,在這個過程中,商品價格也將被少數大企業所把持。而這些資本家也因壟斷了整個產業,導致其越來越富有,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美國的昔日首富洛克斐勒的標準石油以及比爾蓋茨的微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僅如此,單一公司若擁有過大的經濟影響力,當國家產生危機的時候,政府便會因經濟穩定與社會安定的考量,反而被這些企業所牽制,從而以其財富,讓民衆選出的執政者,在政策的決定上,被這些企業力量所左右,甚至造成人民權益與自然環境的損害。所以,為了解決自由放任經濟,帶來的市場壟斷與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國父提出了養民的主張。
在疫情期間,原本毫不起眼的醫療用口罩,突然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商人以及資本家一開始有「苦民所苦」,維持公平價格販售給予消費者嗎?沒有,反而是大量囤貨以及哄抬口罩價格,從經濟學上角度,需求增加,供給沒有增加,市場呈現不公平往賣方一邊倒,所以價格迅速高漲,在早期甚至大量短缺。讓許多窮人、醫療工作者苦不堪言,但這個現象也正好解釋了養民的重要性。所謂養民,是著眼民族的基本民生需求,而並非考慮經濟的成長。因爲短期的經濟增長,並非高於一切,國家的長遠發展才應當是第一考量。所以,當老百姓因疫情買不起或買不到口罩時,國家就應當承擔責任。在這次的疫情中,許多國家發現,單純交給市場是無法解決物資短缺問題,唯一方法是讓國家出面整合,將物資分配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中華民國政府就是因爲國家力量介入,保障了口罩物資的充足供應,補貼資本家增開物資產線,維持日常生活的穩定,降低了疫情損失。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既然國家是解決災難的主力,那麼在資本主義市場中,防止壟斷與限制貧富差距就成了民生主義養民主張的最大課題。首先,國父提出中國的經濟發展應當以私有經濟為主;但是對於關乎到具有壟斷民生經濟的產業,應當由國家以及地方來參與經營,這就是「國營實業」的主張。以中華民國台澎金馬地區為例,汽油與電力就是民生必需品,以國家之力經營,利潤回饋於全民,讓汽油與電力價格不受市場影響而有太大的波動,從而達到養民。這次口罩因疫情而成為民生必需,國家暫時介入控管,也達到了同樣的效果,這正是養民之必須。環伺全球,許多國家皆以類似的政策,介入口罩市場,正可證明民生主義之想法正確。
世界發展至今,大型資本財閥只會根據企業併購更加壟斷市場,基於養民的目的,以政府的力量,維護公平的市場機制,節制私人資本,擴大國家資本,是讓國家有權維護公平的市場機制很重要的手段。在大型資本財閥的發展過程中,讓國家有機會成為可能壟斷市場企業的股東,這樣能避免市場被壟斷,維持市場的良性競爭。也能夠讓利潤透過國家回饋給全民,萬一企業發生經營問題,國家更可介入保護勞工權益,減少失業造成更多的問題。
從此次新冠疫情可以看出,民生主義的基本作用觀點以及對它作些許演化,孫中山的看法是認為關乎民生需求而壟斷的大型企業,應當要由政府來監督或者主導經營。而現今在突發情況下,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理應站出來維持市場經濟,優先將必需物資分配到需要的人手上。
正因為民生主義有此養民的概念,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能夠解決資本為了賺錢而產生的問題。此次疫情,更加證明了民生主義的實質是更加高效地運用社會效能,以達到民衆長遠的利益。因此,希望諸位能夠明白——民生主義能夠與資本市場以及民主制度相輔相成,從而促進國家的發展與繁榮,所以是應當值得我們民族珍視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