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民族主義之美利堅( (民國109年6月24日時事評論)

最近美國發生的一系列暴亂,震驚了世界。其影響波及至加拿大以及英法等國家。從一開始單純因警察執法致死的伸冤,到誇大爲種族歧視,再到目前打砸搶般無序的暴亂,我們可以看到之中的問題十分嚴重。這恐怕也是自馬丁路德金之後,除去1992年洛杉磯暴亂,第二起因警方對黑人執法而引發的大規模騷亂。

那麼,美國的種族歧視真如左翼媒體和政黨所說,如此不堪嗎?其實恰好相反,美國恰恰是世界上最不種族歧視的國家。否則他們無法解釋,美國爲何能夠允許各種不同膚色的人在美國繁衍後代,在各種領域憑藉個人本事擔任要職。話雖如此,美國仍然有其尚未解決的民族矛盾。

美國的內部民族矛盾,與內戰之前的奴隸制,及其之後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息息相關,不能簡單地歸爲黑白種族矛盾。更確切地說,美國的民族關係是在黑白矛盾未完全解決的情況下,因錯誤的民族政策而造成的。

在馬丁路德金之後,美國的內部民族關係已經有了既得的平衡,倘若能夠持續地穩固美國的民族政策,讓黑人從自由後的缺乏知識階層、缺乏教育和自身文化價值中一步步趕上白人建立的標準,那麼美國的民族矛盾完全有可能大大緩解。這也符合在美國南北內戰後,所增訂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四條的「平等保障條款」(The equal protection clause),尤其是在1954年美國布朗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嚴格審查方式,宣告公立學校「個別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種族隔離措施違憲之後的傳統,本應繼續在美國族群平等建立新的里程碑。

然而美國這些年並沒有專注把內部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與其凝聚美利堅民族的向心力,平庸的政客們把時間浪費在開放與接收更多的新移民上,甚至連非法移民都照收不誤。這樣的做法極大地損害了美國本身的法律與美國公民的合法利益。表面上是給美國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實則是給拉偏架的政黨提供了免費的票倉,並且讓本身就尚未穩定的民族關係增添了更多的變數,最後美其名曰「美國是一個移民的國家」,提出這種有利於外國人卻有害於美國人的奇葩政策。

美國這一系列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是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博弈,但卻是兩種不同民族政策的鬥爭。一方希望全球化、「去美國化」,主張高福利並且放任非法移民;另一方希望美國回歸保守的移民政策,專注美國內部問題,限制過量福利並且懲罰非法移民。

第一種政策有高度的集權主義特色,以高福利、社會平等爲外殼去誘惑窮人和少數族裔,而幕後的產業家、科技巨頭則身居幕後,讓窮人依靠福利,心甘情願地把選票給予左翼精英。而這樣的結果必定是讓政府權力或壟斷產業的企業(谷歌、推特等)一家獨大,徹底壟斷社會資源和話語權。若如他們所願,美國的立國之本將徹底分崩離析,人民不再有言論自由,槍支也受到管制,憲法的解釋權也將被少數人控制。而這些大資本家,他們對美國的利益沒有牽掛,只要有錢可賺,美國的自由和繁榮與他們可以毫無關係。美國沒了他們可以移民澳洲、加拿大和歐洲,因爲他們在全世界都存有鉅額資產。而普通人在被利用完後,則只剩一個殘破不堪的美國。

而第二種政策相對來說,更加保守,是以古典自由主義和美國本身爲中心的,具備高度親中產的特點。在當下環境,美國的富人階層越來越富有,而中產不但要繳納相比收入的重稅,中產本身的數量也在不斷縮水,而窮人數量在不斷飆升,這一切正是美國產業外移的結果。富有的工業家們爲了利益,把產業轉移到勞工便宜的外國,而國內民衆則被迫失業。因此,爲了維護美國本身的利益,這一派的人希望能夠增加進口商品的關稅,來打擊外國企業以及在海外的美國企業,逼迫企業們迴流美國,讓美國人能重新就業。

可以看出,美國的資本家爲了利益,放棄了養育他們的美國,背叛了母國的利益。他們爲了錢,可以去支持左翼言論。爲了擴大全球市場,不惜分化美國的族羣。

在這昭然若揭的企圖背後,暴露的是一個美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其缺乏民族主義的向心力。

美國這個國家,因移民而獲得了鮮活的勞動力與創造力,以其優越的制度,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積累了前無古人的財富與聲望,以至於世界精英都希望在美國安家落戶、生養後代。

然而,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們,卻未必真心爲美國的利益着想。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美國,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在這不到300年內,尚未形成足夠的沉澱。不少美國人或許也意識到,作爲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需要一定的民族主義,以穩固社會的安寧,並且維繫既有的價值與文化。

是重蹈歷史上無數強國的覆轍,還是堅守信仰、穩固住祖先的價值與操守,美國人與中國人同樣面臨這個靈魂拷問。民族的形成是來之不易的,一味地追逐利益,放棄族羣的共同利益,結局恐怕只能是被外族逐個擊破。
America's Love Affair With Nationalism : 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