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8月中國大陸上映電影《八佰》一影 |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滿一年了,由於臺灣自由地區利用其海島型優勢以及管制旅客出入境,相對於其他鄰近國家,在疫情防治上較為成功,也因此讓臺灣透由其防疫成果,成為世界諸國媒體認為是得以參考學習之對象。因此,臺北的民進黨政府及其黨員們,「見獵心喜」,認為這是得以對外輸出「臺獨價值」之好時機,所以透由贈送防疫物資,以傳遞「Taiwan」(臺灣)的存在,甚至藉以改動《中華民國護照》之封面,增大「Taiwan」之字型大小,將「Republic of China」環繞於青天白日國徽旁,姑且先不論新版護照在設計排版上之比例不均,但在護照更動上,就已經有在欲變更國徽之嫌疑存在了。
![]() |
由左至右之一般護照更動之演進(轉引臺北自由時報) |
而在2021年1月29日,臺北立法院審議中華民國110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在野時代力量黨團,在2020年10月16日提案一次後,此次二度提出由於國徽以及中國國民黨之黨徽高度相似,無法凸顯臺灣主體價值,因此要求內政部研擬修正國徽並提出報告,獲得執政之民進黨團下支持通過。而國民黨方面,則是認為中國國民黨之黨徽其先於中華民國存在,而且國徽以及國民黨黨徽,其「青天」大小有別,不要在此議題上進行炒作。
「青天白日旗」,真的是專屬於國民黨嗎?國父 孫中山先生以及設計者陸皓東當時怎麼認定青天白日旗的存在,可能會跟現在臺北的中國國民黨黨員們的想法有所區別。
青天白日旗的歷史源流
讓時間回到清末,1895年3月16日興中會成立,孫中山在興中會革命會議上表示:「我等倡議革命,旨在倒清立國,遲早而已,必有成功日,當今世界各國皆有國旗,以資國家的象徵。舉義在即,亦應預謀此事,以代滿清之黃龍旗。」當時決議則以革命志士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作為革命軍旗,以及日後革命成功之日,以代表國旗。
因此青天白日旗在設計之初,是為了國家象徵而存在,而不是作為日後革命成功之政黨特徵。而青天白日旗是如何演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呢?
這就是要更推進到1905年8月20日作為中國革命組織的集合體,中國同盟會於東京成立,在1907年1月23日一場同盟會內部會議討論「革命方略」中,國旗之樣式時,當時參與會議之章太炎先生紀錄如下:『逸仙自南洋還東京,作青天白日旗,張之壁上。黃興欲作井字旗,示平均地權意。見逸仙壁上物,爭之曰:「以日為表,是效法日本,必速毀之。」逸仙厲聲曰:「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克強怒,發誓脫同盟會籍;未幾,復還。時日本人入同盟會者八人,自相剋伐。漢人也漸有同異。』;
同樣參與會議之胡漢民亦回憶:『瀕行,議定革命軍旗國旗。先生力主青天白日之徽幟;克強欲用井字徽幟,謂以井田為社會主義之象徵。先生謂既不美術,又嫌有復古思想。黨眾悉從先生。克強爭之不能得,則意頗怏怏。余既與克強分道行,克強猶有書致余,謂:「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何定須執著第一次起義之旗?然余今為黨與大局,已勉強從先生意耳。」余當時乃只求革命,對於嘗有為之流血之革命旗,則贊成用之;惟成功不居之説,則余與精衛俱覺克強持義頗高,此意不因所爭而廢,蓋余輩於時猶有書生之見也。因余與精衛力為克強解譬,克強後此亦不復言。』;
參與會議之馮自由先生則詳記:『總理主張沿用興中會之青天白日旗,謂乃陸皓東所發明,興中會諸先烈及惠州革命軍將士先後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紀念。……黃克強對於青天白日,頗持異議,謂形式不美,且與日本旭旗相近。總理爭之甚力,且增加紅色於上,改作紅藍白三色,以符世界上自由平等博愛之真義。仍因意見分歧,迄未解決。』
![]() | ||
本圖為中華民國紀元前七年中國國民黨(當時為「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先生在南洋倡導革命時,親自規定中華民國之國旗格式,令南洋同名繪會長張永福夫人陳淑宇女士織繡而成,與現在國旗略有不同,本圖在我中華民國紀念圖中是極有價值之一幅。 |
總結來說,孫中山原本主張以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旗,並於牆上張貼青天白日旗之樣式,但是黃興主張井字旗,孫中山批評井字旗,既不美觀又有復辟井田制之社會主義思想,黃興反譏,青天白日跟當時大日本帝國之太陽旗相似,就是代表要效法日本,要迅速毀棄該旗,孫中山回擊,興中會以及南洋革命諸志士,為了 該旗先後奮鬥,為何不能用此作為國旗以資紀念?最終為避免不愉快,則將原本青天白日至於左上角,鋪以紅地,以符合自由、平等、博愛之革命救國理念。最後同盟會內部則決議,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軍旗。
![]() |
民初臨時政府,以前清一品官之五色旗為臨時國旗,井制旗二種為正副元帥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為海軍旗,鐵血十八星旗為陸軍旗。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被各省代表推舉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但是革命成功之時,青天白日滿地紅則非作為國旗,所以針對參議會之決議採五色旗為國旗,做了些許答辯,亦希望能由民選國會成立後,再決定正式國旗之樣式,對於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答辯如下:
貴會咨來議決用五色旗為國旗等因,本總統對於此問題,以為未可遽付頒行。蓋現時民國各省已用之旗,大別有三:武漢首義則用內外十八省之徽誌,蘇浙則用五色之徽誌,分用其一,必廢其二,所用者必比較為最良,非有絕大充分之理由,不能為折衷定論。故本總統不欲遽定之於此時,而欲俟滿虜既亡,民選國會成立之後,付之國民公決。若決定於此時,則五色旗遂足為比較最良之徽誌否,殆未易言。而宋教仁事件後,透由和平解決失敗,國民黨人發動二次革命抵制袁世凱亦失敗,因此避險到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4年孫中山以及革命黨人所撰寫之《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其中對於國旗樣式以及青天白日旗章定位如下:
(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
(二)其用意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
(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夫國旗之頒用,所重有三:一旗之歷史,二旗之取義,三旗之美觀也。武漢之旗,以之為全國之首義尚矣;蘇浙之旗,以之克復南京;而天日之旗,則為漢族共和黨人用之南方起義者十餘年。自乙未年陸皓東身殉此旗後,如黃岡、防城、鎮南關、河口,最近如民國紀元前二年廣東新軍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年廣東城之起義,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華僑同情於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總認為民國之旗。至於取義,則武漢多有極正大之主張,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恆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著於赤幟,亦為三色,其主張之理由尚多。
而1921年4月10日,孫中山被非常國會推選為非常大總統,同年5月5日就職,則廢除五色旗,改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1923年3月2日於廣州成立大元帥大本營,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進行授軍典禮。同年10月11日,受到去年6月16日陳炯明事變影響以及蘇聯十月革命啟發,發表「過去黨務失敗之原因」演講,痛訴革命紀律之敗壞以及主張革命時期應當『以黨治國,黨的基礎在於軍隊』。後來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招開,孫中山在開會致詞上,表示「中國尚不能像英美一般以黨治國,但要以黨建國,奠定民國之根基。」因此,在1924年6月3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回應上海執行部的「解釋國旗黨旗案」,在39次會議決議上,表示「(一)以陽曆三月二十九日作為黃花岡紀念日;(二)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及軍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變成國民黨之所有物,就是在受到蘇聯的黨國一體化的思維下,而產生之決議產物,乃至於整個在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時期,甚至還有青天白日黨旗優先掛於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狀況。
第八條 中華民國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其圖說如左:
旗以紅色為地,青天白日為章,章在旗之首上隅。
旗章之地用藍色作天,圓心用白色作日,日緣仍用藍色,日邊飾以光芒十二道。光芒之空間仍用白色。其比例如下:
一、旗度縱三橫四,例如縱為三尺,則橫為四尺,餘類推。
二、旗章度等於旗度縱度十一分之六,橫度十分之五。
三、日徑等於旗章縱度十二分之五。
四、日緣之寬等於日徑十五分之一。
五、光芒之長等於日徑二分之一。
六、光芒之底角距離等於日徑十五分之一。
(注意)日緣之寬與光芒底角之距離,原定為等於日徑十五分之一;但旗度愈大,則日緣之寬與光芒底角之距離宜酌減,乃適美觀,製旗時宜酌量也。
第九條 大元帥帥旗及軍旗在未分別製定專旗以前,得用青天白日之旗章為軍旗。式如下:
旗地 藍色
圓心 白色
圓邊 藍色
光芒之空間 白色
旗度各種比例與前條參照。
惟1946年12月25日,第一屆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雖然將國旗樣式入憲,但是國民黨並未解決青天白日旗定位問題,還連帶保留青天白日旗為黨旗以及黨徽之樣式,此一樣式,不僅不符合民主國家之普遍性價值,而且青天白日旗又是作為海軍艦艏旗,豈有一旗多用,恐有混淆以及造成對於中國國民黨反感者,則以用以消遣中華民國國家象徵是為了國民黨而存在,國民黨候選人每當臺灣之中央及地方選舉之時,就常以「應選國民黨來保衛中華民國」,作為鼓動支持者之手段。
![]() |
1947年4月18日正式行憲,公家機關除國民黨黨部外,不再懸掛國民黨青天白日旗以及停止總理紀念周,國歌在新國歌頒布前,仍照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