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外交政策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宣傳勝利希望意志之宣傳物

西方主流國際關係學說概述

在西方政治學中,有一個領域是探討國際間國家的互動與衝突的學科,稱為「國際關係學」。雖然根據學者的闡述不同,實質內容會有不同學派產生,但是大體上可以區分為「自由主義」(理想派)以及「現實主義」(現實派)兩者。

前者認為根據人性本善之理念,由於戰爭會造成人類種族間滅絕,因此人類最終會追求避開戰禍以及鬥爭之發生,透過國際協議之方式,建立世界同盟之國際組織,以達到永遠之世界和平局面,並倡導世界人權,主張最力者,則以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永久和平論》之專著中闡揚;而後者反面,認為人性本惡,國際關係本以國家利益、大國權力平衡以及自助為中心,由於人類的慾望無限,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類會陷於無止盡之爭奪中,而此一私利,透過在位之君王,貫徹至對鄰國當中,君主對於鄰國不信任,因此不斷發段情報刺探以及戰爭,唯有強者方能支配一切,對此現實派學者力主打破一國獨霸局面,主張「權力均勢理論」,此一學說譜系由義大利政治家馬基維利、英國政治哲學家霍布斯到法國政治哲學家盧梭加以闡揚,而在歐洲18世紀,在歐洲列強終結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後,被英國外交家梅特涅活用,平衡歐洲間列強勢力,德國政治家俾斯麥亦適用已在德國外交政策上加以活用,成為西方具有體系性以及主流系之學說。此一學說認為國際力量之分布,應當加以平衡,避免一國之霸權過於龐大,得將其意志加諸於他國之上,倘若有不受平衡之大國產生,他國透過結盟或者強化自身實力加以平衡。

孫中山是否有外交政策理論?

孫中山先生在其四十年的革命歷史上,除了對內推翻專制,建設共和民國外;對外亦深感國際外交關係對於中國革命之幫助,因此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的革命時代,亦積極透過報社投書、結交歐美日之政經人士,尋求對於中國革命之援助。

孫中山的外交政策,從其〈三民主義 自序〉來看,不僅是其著作計畫之一,亦是民族主義之一環,而透過對於廖仲愷以及胡漢民對於該書之詢問回函,其著作目錄為:『一、緒論;二、外交政策概論;三、日本外交政策之研究;四、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五、英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六、俄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七、德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八、法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九、意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十、奧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十一、其他國家外交政策之研究;十二、中國外交失敗史;十三、中國外交失敗之原因;十四、近來中國之危機;十五、主張開國民會議,實行本黨對外政策,以挽救中國外交失敗;十六、外交政策與三民主義之關係;十七、外交政策與中央政府之關係;十八、外交政策與地方政府之關係;十九、外交政策與五權憲法之關係;二十、外交政策與國防計劃之關係;二十一、主張擴張軍備,實行國防計劃大建設;二十二、圖謀國家獨立之方法;二十三、將來之對外政策;二十四、結論。』,其目的在於『求恢復我國家以前之一切喪失土地和主權和恢復人民自由平等而已』。

可惜由於1923年的陳炯明事變,此書草稿毀於砲火之中,但先總統 蔣公曾謂:『「中國存亡問題」一書,是總理外交政策精神之所在,最後兩篇尤其重要,這本書是經 總理口授由朱執信同志執筆寫成的。』

透過上述目錄以及蔣公的自白來看,孫中山有其對於20世紀國際政治局勢之觀點,雖然其理念沒有透過具體著作而保存,但可以從一些其他著作以及演講、談話中,推理而出。

筆者對於孫中山的外交理念相關談話、著作以及演講,可以粗略下個結論,孫中山先生是「主權上力主中國獨立自主,不受外國乃至於帝國主義之干涉;經濟上在中國政府掌握主導權下,主張開放中國市場,輸入外國資本〈機械、技術、資金等〉,並保護國內弱勢產業。」針對此一小結論推理成果,透過以下分別予以論述。

孫中山外交理論其一:重視外交以及國家主權理論

在革命時期,相比於其他革命家,孫中山特別著重對於歐美主流民主國家以及維新成功之日本帝國,為何外交如此重要,孫中山舉美國例來回應之,其表示:「革命的成功與否,就古今中外的歷史看起來,一靠武力,一靠外交力。外交力幫助武力,好像左手幫助右手一樣。從前美國獨立,革英國的命,所以成功的原因,一半固然由於本國武力的血戰,但一半可說是由於法國外交力的幫助。如果專靠武力,決計是難於成功的。譬如洪秀全革命,由廣西打過湖南、湖北,以至建都南京,而終不能成功的原因,大半是由於外交失敗,沒有外交力的幫助。所以革命的成功與否,外交的關係是很重大的。」(來源)

我們從孫中山在美國收到黃興的武昌起義爆發後的電報後,面臨直接從美國西岸回到中國上海參與革命或者從美國東岸抵達歐洲大陸,透過人脈遊說英法政府與民間支持革命,抗衡可能干擾的日本或者支援滿清政府的銀行團,就可以看出孫中山當時對於外交上的頭腦,絕非一般革命家得以比擬,摘錄其回憶錄如下:

時予本可由太平洋潛回,則二十餘日可到上海,親與革命之戰以快生平;乃以此時吾當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所得效力為更大也,故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按當時各國情形,美國政府對於中國則取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領土保全,而對於革命則尚無成見,而美國輿論則大表同情於我。法國則政府民間之對於革命皆有好意。英國則民間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對中國政策,則惟日本之馬首是瞻。德、俄兩國當時之趨勢,則多傾向於清政府。而吾黨之與彼政府民間皆向少交際,故其政策無法轉移。惟日本則與中國最密切,而其民間志士不獨表同情於我,且向有捨身出力以助革命者。惟其政府之方針實在不可測,按之往事,彼曾一次逐予出境,一次拒我之登陸,則其對於中國之革命事業可知。但以庚子條約之後,彼一國不能在中國單獨自由行動。要而言之,列強之與中國最有關係者有六焉: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國則當反對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吾之外交關鍵,可以舉足輕重為我成敗存亡所係者,厥為英國;倘英國右我,則日本不能為患矣。(來源)

國家建立後,首重就是得到外國外交承認問題,但二十世紀中國面對主權受人閹割,在中國境內關稅受制於人以及沿海眾多遍布外國租界以及駐軍,何須獲取外交承認,孫中山表示:「鞏固民國,不外整頓內政,及聯絡外交。能維持現狀,實踐約法,即為現時整頓內政之要着。至聯絡外交一項,最要之問題,即係承認民國。此事關係過鉅,甚費手續,非得一二國單獨承認,難收效果。」(來源)

而國際政治並非單獨一國得以決定,小國會看大國之行動而跟隨,大國間則容易相互推託,除非超級大國優先表態,其餘各國方以模糊之態度加以跟隨,而孫中山認為,新生之政府在制度上穩定以及對外國開放態度,亦是盡速獲取外國承認之方法,其源於對臨時政府組織以及政策之簡坦,所得之結論,其表示:「我中華民國自成立以來,及今已有九月之久,尚未得各國正式之承認。此事之原因有二:一、由於臨時政府字樣,為各國所不信任。在各國之解釋臨時二字,以為非穩固永久的機關,乃一時假設的機關;將來有無變動,尚不可知,故對於承認一節,亦多有遲迴顧慮之態度。當南京設立臨時政府之時,鄙人初由海外歸來,承南方同志委託,組織臨時政府事宜。其時以革命尚未成立,若不亟行組織政府,與大局上非常危險,然此時皆謂南北尚未統一,組織政府,本為一種臨時之機關,故皆主張定為臨時政府。鄙人雖知此事不妥,亦不便勉強,而當時主張此議之人,亦不料有今日外交上之問題。今我國內問題,悉已大定,所困難者,惟此外交上之問題耳。臨時政府已成立九月,此刻臨時二字,已不適用。鄙人主張及早取消臨時政府字樣,以免惹外人之疑慮,冀求早得各國之承認。即如前巴拿馬革命政府成立一日,即首得美國之承認。蓋美國深信巴拿馬之新政府,為穩固永久之政府,並非一時假設之政府,故美國敢首先承認。今我民國因臨時政府四字,受害非淺。其二、即各國現在對我之態度,皆取一致進行,未有一國肯於先犯眾怒,故於承認一事,皆遲遲不決。此中原因,蓋以各國對於我國皆有種種權利之關係,如一國有單獨之行動,即啟各國之驚疑;必須各國同時承認,而一國不能先自承認,此亦最大之一原因也。故鄙人以為目前重大問題,莫如外交。將欲解決此困難問題,非改變從前之閉關主義不可。」(來源)

外交以及內政之關係,對於一個國家是相互關聯,孫中山曾點評:「內政不清,外交益多荊棘,有謂外交運用得宜,則內政可徐圖改善者,此實未窺外患之來,由於內隙耳。」(來源)

但在國家主權以及外交關係上輕重如何取捨,孫中山是站在「顧主權,再外交」的態度,孫中山就曾批評所謂國際(世界)主義,如果國際主義不是立足於守護主權的態度上,則終究是一場空洞,他曾表示:「有謂歐洲各國今日已盛倡世界主義,而排斥國家主義,若我猶說民族主義,豈不逆世界潮流而自示固閉!不知世界主義,我中國實不適用!因中國積弱,主權喪失已久,宜先求富強,使世界各強國皆不敢輕視中國,賤待漢族,方配提倡此主義,否則漢族神明裔胄之資格,必隨世界主義埋沒以去。故然為中國計,眾「夥計」宜急起直追,先求中國能自立,換一句話,即中國人宜先求脫去奴隸地位。」(來源)若以一句話來總結,就是說『凡一國外交,當首審己國利害所存,以決政策。』(來源)

而中國須先回復國際地位,就是先守護自身主權,在民國初年優先達成目標為「一為廢除治外法權,一為收回海關。」(來源)

談外交前,應當先論及國家,孫中山對於國家以及民族,兩種之產生原因,有所不同之定義。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第一講就指出,民族與國家是兩種不同之關係,民族是由於生活共同圈而自然形成,而此一自然形成之原因,根據人類個體緊密度之深淺,得以區分為:人種、生活、語言、宗教與風俗;而國家是透過武力強行組成而成。孫中山就拿中國與大英帝國相互比較,為何當時英國位於香港的華裔以及印度殖民地的印度人,並非為英國國族之一部分,因為這些區域是近代英國透過武力強行征服而來,是屬於國家之一部分,而非英國民族之一部分,英國民族主體為英倫三島之一格魯薩克遜人。而中國情形為長年以來歷史變遷而溶入的廣義生活體,所以中華民族是在歷史情況下納入,而近代中國的版圖,是在明清兩代而建立,由於中國此一共同生活圈,內部族群複雜,所以理應在上位國家概念下,建立起「中華民族」,作為「中華民國」存在根源,所以孫中山才會說『故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歐戰以還,民族自決之義,日愈昌明,吾人當仍本此精神,內以促全國民族之進化,外以謀世界民族之平等。』(來源);更甚至於『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祇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黑白數十種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來源)

對於國家,國家存在是因為戰爭群體而生,但是國家不可能永久處於戰爭之狀態,所以才會產生「外交」,所以孫中山才說「國家既不可以長從事於戰爭,而對外國之關係則有日增無日減。於此關係日密之際,不能用戰爭以求達其存在發達之目的,則必求其他之手段,所謂外交者由是而發生。凡國家之政策既定,必先用外交手段以求達其目的;外交手段既盡,始可及於戰爭,戰爭既畢,仍當復於外交之序。故國與國遇,用外交手段與用戰爭手段,均為行其政策所不可闕者。然用外交手段之時多,用戰爭手段之時少,用外交手段者通常之軌則,戰爭手段者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云者,外交手段既盡,無可如何之謂也。」(來源)

而國民既為國家之主體,守護主權,就是為了保護國民,孫中山曾謂:『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最終之決定,當在國民。今不聞稍顧慮民意之向背,而獨斷行之,中國之前途,誰則能任其危險者乎? 政府勿以為國民無能問政府、國會之責也。 使人民蒙昧莫省其禍之所從來,則雖國家已亡,亦無人能糾其責。 今人民已曉然於無端加入背德招尤之故,則社稷未墟,將先有問責而起者。 內失羣眾之心,外無正義之助,恐其敗裂,不待國亡。 夫國強而民弱者,力不周於物,將有僨事之憂;民強而國弱者,必以顛覆洩其憤懣之氣;夫民之不可狎易也如是矣!』(來源)

而在孫中山所處時代,當務之急是解除來自帝國主義的政治力與經濟力之壓迫,政治力可能較明顯,需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及治外法權;但是經濟力較難看到,當時範圍包含租借賠款、外國銀行壟斷國幣印製以及匯兌、關稅掌握外國手上,無法保護母國之工業。此部分可以詳見民族主義第二講

對於僑民上,孫中山站在「血統主義」上,加以對待海外僑民,特別注重僑民利益與教育,對英國殖民政府對馬來西亞僑民知識上迫害,表示:「摧殘僑民教育無異摧殘我國內教育,此等悖絕人理之事,我政府誓與華僑同其禍福,可傳諭僑眾,謹守文明,據理力爭,不為強暴所屈。」(來源)

所以,如果收回國家主權,市場對外開放,就無任何侵略疑慮,所以要融入世界體系,就是要先收回主權,孫中山謂:「前清以閉關為事,而上海租界及青島,我無主權,是皆外人強我開放,故有此結果。若濟南商場,由我自行開放,即有完全主權,此亦自行開放門戶無損主權之一證。亞洲有二完全獨立國,強於中國者為日本,弱於中國者為暹羅,而中國則為半獨立國,尚不得與完全獨立國之列也。蓋以中國現在尚未收回領事裁判權也。中國欲收回領事裁判權,若以實行開放門戶為交換條件,則庶幾得進于完全獨立國耳。」(來源)

孫中山外交理論其二:外交政策面

對於二十世紀主流先進國家,孫中山對於其外交政策有如此評價,「美國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國尊重人權,又尚道義;而英國外交,則專重利害。惟其主張,中正不偏,又能識別是非,主持公理,故其對外態度,嘗不失其大國之風,在在令以敬愛吾國建設,當以英國公正之態度、美國遠大之規模,以及法國愛國之精神為模範,以樹吾民國千百年永久之計。然而今日中國之外交,以國土鄰接、關係密切言之,則莫如蘇維埃俄羅斯。至於以國際地位言之,其與吾國利害相同,毫無侵略顧忌,而又能提攜互助策進兩國利益者,則德國是也。」,歲後對於中國近代外交政策點評,表示:『吾國外交,本非自主,向落人後,而又不能研究其利害與得失之所在,殊可歎也!今後吾國之外交,對於海軍國,固當注重,而對於歐亞大陸之俄、德二國,更不能不特別留意,不宜盲從他國,致為人利用也。』(來源)

但國際關係與國際法,本於起源於18世紀後,瓦解法國拿破崙勢力後,而生成之歐洲公國間之秩序,日本與中國是由於前者在與美國簽屬神奈川不平等條約以及後者在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屬南京條約,方參與與此一體系。而此一體系孫中山曾評價說:「然不可不知者,在今日我國決不能以無端之脅嚇而畏縮。故目前之害可以不言,在他日美國決不能為我利害無干之國,與世界至強之國為敵,故不可恃。歐美之人言公道,言正誼者,皆以白種為範圍,未嘗及我黃人也。美為平等自由之國,亦即為最先倡言排斥黃種之國。今日美國與我和好,或有同情之語調,若在將來英、俄、德合力圖我,美國又豈能與彼抗爭?傾一國以為異種人正義、公道出力乎?不觀之高麗乎?高麗固中國之屬邦,數千年來未之或改,而首勸高麗獨立,首派遣公使與高麗訂條約者,美國也。及英、日既合,高麗合併將成,首撤公使不應高麗之求援者,亦美國也。高麗識者銜日本併吞,尤恨美國之始為聳動,中間坐視。」(來源)

但既然歐洲各國論證均是以自身立場為出發點,為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各國對於中國僅會逐步侵占,而非一個歐陸強國直接併吞中國,原因在何?原因在於各國「均勢」,避免直接對抗;另一原因是為了獲取在華之利益。孫中山點評:「今且離戰爭而論,所謂歐洲強國者,有不具侵吞中國之能力者乎?侵吞中國之力既具而不侵吞之者,一以均勢之結果,一以經營之便利也。均勢之說,人所共知,不煩多說。至言其經營,在各國亦常覺中國於未被侵略之際,所以利列強者已屬不貲,無事急於侵吞。於是常思盡解決其他問題之後,始着手以併吞一完全之中國;不欲於時機未熟之際,強起紛爭,己既不能專享其利,又使人疾其為天下先。故分割之議一變而為保全說。夫中國苟守中立,始終不變,則其狀態亦復與前無異。」(來源)

所以說看待國際問題應該先以該國不變之利益為基礎,而不是訴諸感情,孫中山說:「凡論一國之事,當各就其利害之端不可移易者,以為基礎,而各為之想像其所取之策,孰為最宜。因之可以決己國之趨避,決不能徒訴諸感情。今人動謂協商國戰勝有朕,故欲加入,以博同情,而收列席講和之利益;不知戰勝者分配利益,以各國利害為衡,非以一時感情所能動。」;而當時的輿論是既然第一次大戰協約國集體勝利,所以中國趕緊加入協約國一方,就可以在華盛頓會議談判上獲利,孫中山認為此一想法過於單純,就點評:「是知強者雖敗,猶有宰割之能;弱國而圖依附強國以佳兵,即令得勝列席議和,猶是聽人宰割,勝敗皆蒙其禍。惟有中立,可免無因之災。勿謂協商國勝算既明,遂以國供一擲;須知此際中國欲免危亡,惟恃中立,無他道也。」(來源),所以認為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軍事薄弱、貢獻力少、主權受人閹割情況下,應持中立態度,不要參與協約國體系。

孫中山外交理論其三:東亞區域理論以及國際體系

在二十世紀初,當時東亞關係上,朝鮮半島的大韓帝國淪為日本帝國的魁儡國家,乃至最終被日本併吞。而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勝利,明治維新的成功,引領中國的維新以及革命思潮,所以孫中山對於日本抱有高度期待可能性,認為亞裔應當攜手合作,掃除歐洲帝國主義勢力,孫中山就曾鼓勵學生效法日本幕末志士,表示:「更要知道現世界一等強國之日本,亦是五十年前在東方一野蠻之國家,但當時日本有二志士,一為大隈重信,一為井上馨,此二人做學生時已深明國家地位,覺得國家不唯主權已被侵蝕,即數千年來之閉關主義,亦將次為列強威力所攻破,杌隉之象,甚於纍卵,心中忽生責任來,以為非求新知於世界,斷不足以救國,於是立志出洋求學,以為救國準備。無如當時日本禁人出洋,故彼二人志雖如此,終不得達。後來幾經艱難,得一機會,始逃走出洋作苦學生。卒之學成歸國,將國家改絃更張,使舊染污俗咸與維新,不數十年間,國勢蒸蒸日上,直至今日竟成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今日眾「夥計」為學生求學之機會,遠勝於日本大隈、井上二人,今日中國文化程度,又遠出日本五十年前之上,實在大有可為。故兄弟以為眾「夥計」對於民國宜生一種覺悟,見一種責任,知道日本當時國勢如此弱小,彼大隈、井上二人尚能救回日本,使轉貧為富,轉弱為強,況中國地廣人眾,大於日本十數倍,富國強兵必非難事。大眾發奮為雄,立志救國,已立此志者,務求此志之實行,未立此志者,改從今日誓立此志,以圖救國家之危亡。」(來源)

但孫中山對於日本政府的野心,亦有意識到,其評價:「余意中所述者乃日本耳。日本之意,蓋無欲在中國擴充其勢力,彼擬以施諸高麗人之手段,復施諸吾人,將中國改成日本之殖民地。惟日本此種政策,幸猶非日本臣民均所贊同,乃係彼軍閥中之野心家主張而已。」(來源)所以更是呼籲美國支持中國,避免日本在中國達成其野心,若日本控有中國北方,並且大量屯墾,終究會引發美日開戰。(來源)

但在對日本上,仍對日本民間抱有信心,力主「大亞洲主義」,其理由在於「亞細亞民族不可不排除不道理之歐美人勢力,蓋是項勢力一經排除,則中國問題自然解決。日本表面上似不受歐美勢力之壓迫,其實亦與中國同樣。明治維新後,由鎖國解放,吸收歐美之文化,結果反陷於歐美禍。日本自日俄戰爭及歐洲大戰以來,思想上,即外交上、經濟上,亦莫不追隨歐美,對於本鄉本土之亞細亞反度外視之,且由輕蔑之結果,至與中國發生疏隔。」(來源)

而對於其他亞洲諸國,孫中山先闡揚其對西方國家的「帝國主義論」,所謂帝國主義,傳統就是以政治力去侵略他國,而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國際貿易興起後,延伸採以經濟力去壓迫他國,中國二十世紀初現狀,就是表面上未亡國,實際上是透過外國資本經濟力量侵略中國。(詳見民族主義第四講)

在外交政策上,孫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中國利益主張,親美、日以圖穩定太平洋秩序,並使中國脫離不平等條約,孫中山理由為:『中國今日欲求友邦,不可求之於美、日以外。日本與中國之關係,實為存亡安危兩相關聯者,無日本即無中國,無中國亦無日本,為兩國謀百年之安,必不可於其間稍設芥蒂。次之則為美國,美國之地雖與我隔,而以其地勢,當然不侵我而友我。況兩國皆民國,義尤可以相扶,中國而無發展之望則已,苟有其機會,必當借資於美國與日本,無論人才、資本、材料,皆當求之於此兩友邦。而日本以同種同文之故,其能助我開發之力猶多,必使兩國能相調和,中國始蒙其福,兩國亦賴其安,即世界之文化亦將因以大昌。中國於日本,以種族論為弟兄之國;於美國,以政治論又為師弟之邦。故中國實有調和日美之地位,且有其義務者也。妄人乖忤之計,詎可信耶?夫中國與日本,以亞洲主義,開發太平洋以西之富源;而美國亦以其門羅主義,統合太平洋以東之勢力,各遂其生長,百歲無衝突之虞。而於將來,更可以此三國之協力,銷兵解仇,謀世界永久之和平,不特中國蒙其福也。中國若循此道以為外交,庶乎外交上召亡之因可悉絕去也。』(來源)

對於韓國,孫中山大力主張討伐北洋軍閥成功後,支持其復國運動,曾謂:「中韓兩國,同文同種,本係兄弟之邦,素有悠遠的歷史關係,輔車相倚,唇齒相依,不可須臾分離,正如西方之英美。對於韓國復國運動,中國應有援助義務,自不待言。」(來源)

由於上述中國過往受到外國欺壓,所以應當在區域體系抱持「濟弱扶傾」之思維,孫中山表示:「我們今日在沒有發達之先,立定扶傾濟弱的志願,將來到了強盛時候,想到今日身受過了列強政治、經濟壓迫的痛苦,將來弱小民族如果也受這種痛苦,我們便要把那些帝國主義來銷滅,那才算是治國、平天下。我們要將來能夠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來源)

孫中山外交理論其四:中國與對外之國際經濟政策理念

中國由於清廷外交主張閉關主義以及在對外戰爭上採以妥協與退縮之態度,導致民眾對於外國資本不敢信任,政府受到民間情緒不敢犯眾怒,則對於引進外國技術則會持保守態度,孫中山曾以鐵路鋪設來評價:「即如主張十年修廿萬里之鐵路,勢不能不用外資,即開放主義。我國之受害,即因凡事自己不能辦,又不准外人來辦;然一旦外人向我政府要求,或以其政府之名義向我政府要求,我又無力拒絕,終久仍歸外人之手。如滿洲之鐵路,全歸日俄之手,即此例也。但路權一失,主權領土,必與俱盡,此大可為寒心。若因保全小事而失大事,何若保全大事而開放小事之愈也。故今日欲救外交上之困難,惟有歡迎外資,一變向來閉關自守主義,而為門戶開放主義。」(來源)

因此,孫中山認為在二次革命成功後,得以主導政府,以中國全境市場為誘因,希望日本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大隈重信支持中國革命,婉拒袁世凱的二十一條秘密協議,其表示:「竊謂今日日本,宜助支那革新,以救東亞危局,而支那之報酬,則開放全國市場,以惠日本工商。此中相需至殷,相成至大。如見於實行,則日本固可一躍而躋英國現有之地位,為世界之首雄,支那亦以之而得保全領土,廣闢利源,為大陸之富國。從此輔車相依,以維持世界之和平,增益人道之進化。此誠千古未有之奇功,畢世至大之偉業也。」(來源)

而上述開放市場,引入外資,其實不僅僅得以兩國互益外,並可以減少兩國間人民之猜忌,先進國又可對開發國進行制度上之指導,以促進國際化,孫中山曾在上函論述益端,表示:『日本與支那地勢接近,利害密切,革命之求助以日本為先者,勢也。以言建設之際,則內政之修善,軍隊之訓練,教育之振興,實業之啟發,非有資於先進國人材之輔助不可。而日本以同種同文之國,而又有革命時期之關係,則專恃以為助,又勢也。日本既助支那,改良其政教,開發天然之富源,則兩國上而政府,下而人民,相互親善之關係,必非他國之所能同。支那可開放全國之市場,以惠日本之工商,而日本不啻獨占貿易上之利益。是時支那欲脫既往國際上之束縛,修正不對等之條約,更須藉日本為外交之援。如法律、裁判、監獄,既藉日本指導而改良,即領事裁判權之撤去,日本可先承認之,因而內地雜居為日本人,於支那之利便而更進。使支那有關稅自主固定之權,則當與日本關稅同盟,日本之製造品銷入支那者免稅,支那原料輸入日本者亦免稅。支那之物產日益開發,即日本之工商業日益擴張。例如英國區區三島,非甚廣大,然其國力膨脹日加者人莫不知,其以得印度大陸為母國之大市場,而世界列強始莫與爭。』

外資只有金錢嗎?外資的範疇到底包含哪些部分?孫中山謂:「我之以君為一知半解者,則以君不知外資為何物也。又以君以外資必由政府借也,不知外資不盡指金錢。若金錢則我亦有之,何必更待乎借?中國今日所缺之資本,非金銀也,乃生產之機器也。欲興中國之實業,非致數十萬萬匹馬力之機器不可,然致此機器,非一時所能也。經濟先進之國,以百數十年之心思勞力而始得之;經濟後進之國,以借外資而立致之,遂成富國焉,如美國、英國是也。今日欲謀富國足民,舍外資無他道也。若如君之意,必排外資,則必我自造一切生產之機器矣。然自造之,亦當需機器乃能造機器,此機器之母,必當購之外國矣。以其高利之金錢,而購此機器,不如以低利而借此機器之為愈也。如人人能明此理,知借外資即借機器耳。」(來源)

而歡迎外資中國有何獲益,投資國可以將其多餘產能輸出於中國,中國得從中獲利,成為開發中國家,孫中山論道:「欲解決資本問題,易如反掌矣。其法為何?曰歡迎外資而已,亦即歡迎機器而已。此回歐戰各國以制造戰用品而擴張其機器千百倍於前時,今戰爭停止,其所擴張之機器已多投閒置散,無所用之。若我歡迎此種製造之利器,以發展中國之實業,正出歐美望外之喜,各國必樂成其事,此資本問題之容易解決者也。至於人才問題之解決,則有二法焉:一為多開學堂,多派留學到各國之科學專門校肄業,畢業而後,再入各種工廠練習數年,必使所學能升堂入室,回國能獨當一面以經營實業,斯為上著。然此非十年後不能成功,而當此青黃不接之秋,急須治標,故二為廣羅各國之實業人才為我經營創造也。此種人才,經此回歐戰之後,多無用武之地者,在我能羅致而善用之耳。然資本人才者有解決之道矣,則尤有重要問題者,即在我有統籌全局之計畫,以應付此戰後之良機,利用交戰國之新生資本,熟練人才,公開發展我之宏大實業也。」(來源)

但雖然引進外資是減輕開發成本,但是對於要主導之國家重點投資事業,仍須予以保護,這就是要先在前面一步,恢復國家主權,避免外國干涉以及透過關稅保護,孫中山就以紡紗業為例,表示:「我們要解決民生問題,保護本國工業,不為外國侵奪,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夠來保護工業。中國現在受條約的束縛,失了政治的主權,不但是不能保護本國工業,反要保護外國工業。這是由於外國資本發達,機器進步,經濟方面已經是佔了優勝,在經濟力量之外,背後還有政治力量來做後援。」(來源)

而前述引用外資有甚麼辦法,有兩種方法,一種為「政府主導,開設銀行引入外資,孫中山謂:「倘合中外為一家,將國中數十銀行聯合而成一鉅大銀行,發行債票,任外資輸入,則全國金融樞紐操之於己,即政府借款,亦可擔任,不致受非法之要挾,而利益亦不致入外人之手矣。」(來源);另一種為成立政府主導成立「私人企業」,引入外資,孫中山謂:「余意以為應由投資之私人或公司,與吾鐵路局直接交涉,而與中央政府不發生關係。此種純粹商業性質之辦法,可使全盤事業脫離國際的與他種的政治範圍。蓋建築鐵路之經費,如仍依舊例借貸而得,則外交問題即不免牽涉其間。故吾人茲願擺脫外交上之一切糾轕也。依余之計畫,即可避免此種煩惱。中央鐵路公司將自行籌措借款,對於中央政府與投資人擔負責任,如是則吾人與政府皆不向外國政府負責。吾人將於創辦之初,劃清界限,以杜絕外來之干涉。」(來源)

而當時民國初年,以鐵路交通最為重要,交通為建設之母,亦為發展之母,但是中國鐵路久經外國侵害,人民排斥新科技,而人民又認為鐵路引發外國侵略,基於愛國心排斥鐵路建設,孫中山痛陳:「猶有拒外資、爭路權之事,然以國力不勝,資本缺乏,爭之不得,則路權與主權並落於強鄰之手,此北滿、南滿、滇越等路是也。夫吾人所當爭者主權也,非路權也;倘主權不失,路權雖授與人,不失其利也;倘主權旁落,路權爭回,不能免其害也。乃國人多不知利害得失之分,每爭其小而遺其大,良可慨也。」(來源)

而針對整體中國市場開放以及外國投資建設,孫中山在《實業計畫》一書中有具體的規劃。

孫中山外交理論時代性侷限以及改進

孫中山的外交理念成行於二十世紀初期,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但是之後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國見到戰爭的慘烈,以及一戰後的國際聯盟之國際組織,無法達成抗衡大國之效力,所以成立了聯合國,並且賦予聯合國有武裝權力,介入他國侵略戰爭以及進行國際制裁。而核武器的誕生,又使得超級大國間,避免正面對決,美蘇間較勁,更是採以代理人手段進行。

2000年以美蘇兩國的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的電影《驚爆十三天》(Thirteen days),就有一個片段描述超級大國間的行動對話,該背景狀況下是蘇聯在支持古巴共產黨的卡斯特洛情形下,在古巴部屬核彈頭飛彈基地,美國高層鑑於之前豬玀灣經驗,正面襲擊古巴失敗,反而使得情況更為惡化,卡斯特洛徹底反美導向蘇聯。因此,希望藉由封鎖蘇聯前往古巴之運輸艦,讓蘇聯知道美國對於蘇聯在古巴部屬飛彈基地感到不安,希望使蘇聯知難而退,撤走飛彈基地,且免於兩大擁核超級大國,正面開戰。但是當時情況下,有一蘇聯運輸艦嘗試突破美國海軍的封鎖,因此執行命令的海軍上將,想要下達攻擊指示,被當時在場執行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外交政策的國防部長阻止,並有以下對話: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 Stop that firing!(停止開火)

海軍上將:- What?(什麼?)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Stop that firing!(停止開火)

海軍上將:Cease fire. Cease fire!God help us.(停火,停火 上帝保佑)

海軍上將:- The ship was firing star shells.(那是照明彈)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 What?(甚麼)

海軍上將:Star shells! Flares,Mr. Secretary.God damn it! I've got a job to do here.Now, you've been camped out out there since Monday night.You're tired, you're exhausted,and you're making mistakes.(可惡,我有工作要忙 你從星期一就在這紮營 你累壞了,糊塗了)

海軍上將:You interfere with me and you will get some of my men killed,and I will not allow that!(你這樣干擾會害我的手下傷亡 我不容許你這樣)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Star shells.(照明彈)

海軍上將:Get out of our way,Mr. Secretary.The Navy's been running blockades since the days of .(部長,請別妨礙我們 從18世紀開始 封鎖就是由海軍執行)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I believe the President made it clear that there will be no firing on ships without his express permission. (總統說得很清楚 沒他命令不准對船開火)

海軍上將:With all due respect,Mr. Secretary,we were not firing on that ship.(部長,我無意不敬 我們沒有對船開火)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What the hell was that? Firing on a ship means attacking a ship.(剛剛不是開火?對船開火是攻擊的意思)

海軍上將:We were not attacking that ship.We were firing over it.(我們沒有攻擊 只是對空示警)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That was not the President's intention when he gave that order.What if the Soviets don't see the distinction?What if they make the same mistake I just made?There will be no firing anything near any Soviet ships without my express permission.Now is that understood,Admiral?Is it?!(萬一蘇聯分辨不出呢?萬一他們跟我一樣弄錯呢?沒我的命令 不准在蘇聯船隻附近開火 懂了嗎,上將?懂嗎?)

海軍上將:Yes, sir.(懂)

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And I will only issue such instructions when ordered to by the President.!You don't understand a thing,do you, Admiral?This isn't a blockade!This is language—A new vocabulary the likes of which the world has never seen.This is President Kennedy communicating with Secretary Khrushchev.(除非總統命令我 否則我不會下令 去你的18世紀 你有沒有概念,上將?這不是封鎖 這是溝通 是一種新語言 是總統和赫魯雪夫間的對話)

所以說,孫中山如果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狀況,以及世界的演變,必定會再修正調整其國際外交政策,但是孫中山對於歐美國家的觀察,以及中日關係有明顯的預言,此一考察脈絡,得以加以觸類旁通,加以延伸。

尤其現在二十一世紀,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的科技上以及外交上的超級大國,日本雖然喪失其軍事自主權,但是透過前日本帝國殘餘影響力以及經濟科技上領先,仍為區域強權。而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則透過廣大的消費市場以及擁有核子武力,成為區域強權之間,但是由於與美國政治理念不相合,成為一種亦敵亦友的關係。

而在海峽兩岸關係上,昨天2021年G7高峰會結束,歐美日再度重申中共透過一帶一路的經濟虐對,對中國大陸境內的人權迫害,要求中共不要破壞台灣海峽安全及穩定。然而這些只是這些主流國家,對於其基本價值之重申,G7終究是經濟論壇,如果當要獲取中國大陸經濟上合作以及利益時,這些價值又可以暫時忘記,就如孫中山所說歐美講公義,仍是以白人為優先,自己利益為考量。

結論

世人多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的標題,誤以為孫中山是狹義的民族主義者,乃至於認為是純漢族主義者,而不實際去理解孫中山遍散各處文字之意涵,做一個整體之理解。當然從上述文字來看,孫中山是將傳統中國文化「天下為公」之理念,由傳統中國領域,擴展至全球,若以比喻來說,與西方國際關係學說中的「自由主義」派理念相近。

但是孫中山在看待國際關係上,又有種現實主義的考量,也就是各國均以其利益為出發點,歐美各國講究公道與正義,但其正義又是以白種人為優先判斷。所以才會力主開放市場,既然列強在中國是要獲取經濟利益以及平衡各自關係,那麼中國就夾縫中,先收回主權,再誘使各國投資廣大的中國市場。

然而孫中山在對於各國關係考量上,又有如果該國理念與我相合,可能會有合作之關係,這也是孫中山對於美日又抱持強烈希望,希望能資助中國之主因。孫中山的外交政策,雖然有些高度理想化,但是若能以西方國際關係主流學說相結合,又不失一種獨創中國式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