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艦事件的眞相》,是以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初版之《現代史料》第二集(上海:海天出版社)同名內容全文
▲ 廣州反共的第一步
自從孫中山在北平逝世以後,廣州情形,最初頗陷於混亂,其後肅清楊劉等反側軍閥,成立國民政府,廣州時局,乃漸趨安定,而共黨亦漸得勢。八月二十日廖案發生以後,共黨在廣州國民政府內,勢力更爲增加。省港罷工一方面使國民政府的基礎,漸趨鞏固,另一方面亦增加共黨勢力。當時雖有一部分國民黨人反對與共黨合作(如北京之西山會議),但共黨仍頗得勢。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之中山艦事變,實爲廣州當局對共黨之初步打擊。
▲ 三月廿日晨的情狀
三月二十日的早上,廣州的情形是和平時沒有多大的不同。北京段祺瑞大屠殺民衆的消息(三一八慘案),已經傳到了廣州,但是被濃厚的革命空氣興奮慣了的廣州民衆,對此實在引不起特殊的興味。在早上七八點鐘,正當細雨濛濛的時候,我同了才從上海到廣州的張秋人,到文明路七十五號的『神秘之樓』去會獨秀的兒子延年,因爲他是神秘之樓的王。神秘之樓在平時固然也是警衞森嚴,但是像我們這種熟人去會客,可以一往直前的登堂入室,決不會有赤色衞士來阻擋你,可是那天的情形似乎有點不同。二層樓上表現出非常混亂。後來會到穆青,才知道廣州發生了出人意外的政變,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省港罷工委員會被軍事常局派兵包圍,禁止一切人等出入,而被作爲太上總理的俄顧問鮑羅廷的公館附近也被軍警密佈包圍,禁止任何人出入。馬路上也到處佈滿了步哨,情形的確是不同了。
▲ 包圍罷工會情形
我們從神秘之樓出來,就到長堤大東酒店去會高語罕,據高說,省港罷工委員會會址是越秀南路的惠州會館,本原有工人糾察隊武裝守衞,三月二十日上午三四點鐘(尚未黎明)的時候,突然來了大批武裝兵士(第一軍軍部特務營),將惠州會館周圍包圍,並將守衞糾察隊繳械,禁止一切人等出入。那時省港罷工委員會委員長蘇兆徵不在會內,而誤會實際負責人鄧中夏李森等則均在會內,乃由鄧以電話詢衞戍司令部,無如此時各處電話已均不通。至黎明七時,惠州會館附近形勢,始稍緩和。
▲ 包圍鮑公館情形
國民政府高等顧問鮑羅廷,他的公館即在大東路中央黨部對面,平時有衞兵數十人守衞,軍政黨各方面要人之出入其公館者頗多,以故門庭如市,一般人認此爲廣州政治中心。二十日上午三四時,大東路上突來大批武裝兵士(亦係一軍特務營)將鮑公館包圍,禁止出入,唯衞兵之械未繳,此鮑公館與省港罷工委員會不同之處。鮑公館面對中央黨部,左鄰東較場,斜對通黃花崗白雲山之大道,此時東較場及紅花崗附近,均密佈軍警,形勢極嚴重,至下午,情形始爲緩和。
▲ 汪精衞稱病不出
時汪精衞爲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爲廣州之政治重心人物,平日對政治頗多負責。乃三月二十日之後,汪忽稱病不出,未幾即赴法國。此蓋三月二十日事變之一結果也。
▲ 中山艦異動問題
當時政變之內容如何,初爲一般人所不知,或謂汪蔣衝突,或謂共產黨密圖異動,或謂蔣以實力懲共,傳說紛紜,莫衷一是。據蔣介石氏當時呈報軍事委員會述該時情形一節如下:
『……本月十八日酉刻,忽有海軍局所轄中山兵艦,駛抵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向教育長鄧演達聲稱。係奉校長命令,調遣該艦,特來守候等語。其時本校長因公在省,得此項報告,深以爲異,因事前並無調遣該艦之命令,中間亦無傳達之誤,而該艦露械升火,經一晝夜,停泊校前,及十九日晚又深夜開向省城,無故升火達旦,中正防其擾亂政府之舉,爲黨國計,不得不施行迅速之處置,一面令派海軍學校副校長歐陽格暫行權理艦隊事宜,並將該代理局長李之龍扣留嚴訊,一面派出軍隊於廣州附近,緊急戒嚴,以防不測。……』
▲ 李之龍被扣留
李之龍爲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生,共產黨也。李在未入黃埔軍校前,曾在烟台習海軍,時廣州海軍人才缺乏,故李任海軍局政治部主任兼代理海軍局局長,爲當時黃埔學生之地位最高者。三月二十日上午二時,被蔣派黃埔特務隊將其扣留於中山艦。當時共黨之被捕者,尚有多人,均係在軍隊方面任黨代表者。
▲ 共產黨之讓步
當時政變之眞相,已顯然爲對共黨之壓廹,共黨對此,初無絲毫準備,事變起後,除神秘之樓的重要文件運往他處外,乃密謀所以應付之方。時共黨內部意見,分爲兩派,一派主張對蔣表示堅決之反抗,其辦法一方面由鮑羅廷等威脅汪精衞下令免蔣一切職務,另一方面,嗾使工人宣佈罷工,嗾使軍隊中共黨設法反抗。但另一派意見,則以爲對蔣應表示屈服,使革命方得順流進行。結果,共黨表示對蔣作最大之讓步,蔣乃撤退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及鮑公館之兵士,並交還工人糾察隊之械,廣州形勢,始漸回復常態。
▲ 共黨撤回黨代表
蔣氏直轄之第一軍中,自軍至連,均派有黨代表,任黨代表者十分之八係共黨,十分之二係接近共黨之左派。蔣在平時,對若輩頗示重用,但中山艦事件發生後,蔣命共黨將各級黨代表及政治工作人員撤回廣州,蓋第一軍隊伍,均在東江,此輩均在軍中。此輩黨代表政治工作人員回廣州後,第一軍中,幾已無共黨潛伏,但黃埔軍官舉校之共黨任政治工作者,仍任職如常。第一軍以外之政治工作人員,亦照常服務。
▲ 裁制共黨的動機
中山艦事件,爲蔣校長裁制共黨之一種表現,固爲人所共知。原來蔣校長之蓄意裁制共黨,已非一日。自蔣校長辦黃埔軍校以來,共黨在廣東漸趨優勢,而在黃埔軍校爲尤甚。當時黃埔軍校方面,共黨頗爲猖獗,對於不同情共產主義之份子,動輒加以右派之惡名而加以壓廹。時學校方面儼然成左右對峙之勢,而且各有組織。共產分子除共產黨以外,尚組織有公開活動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而反共產分子,則組織有孫文主義學會,青會與孫會,暗鬥極烈。時共黨較爲得勢,故孫會頗受青會壓迫。孫會訴諸蔣校長,蔣校長以容共爲總理所決定,當時未便更改,但對共黨分子之猖獗,亦頗不滿,故當時曾下令學生之隸藉共黨者,須至特別黨部登記。但在事實上,共產分子無一人遵命登記。兩次東征凱旋後,左右兩派之衝突愈甚,蔣校長乃決定以實力制裁,此中山艦事件發生之由來也。
▲ 汪精衞之去國
中山艦事件之最重大的結果,即爲汪精衞氏之去國。汪斯時爲廣州國民政府主席,與蔣校長同爲廣州政府之柱石。汪之去國,實由於與蔣之衝突。蓋三月二十號之中山艦事件,實爲一鮮明之反共政變,而汪氏當時,實爲同情於共黨之人物。當中山艦事件發生之初,汪絕不知情,僅由蔣在汪前表示裁制共黨之意,汪期期以爲不可,而中山艦事件,乃突然於三月二十日發生。此事予汪以打擊特深,蓋汪自以身爲國府主席,兼軍委會主席,爲政府最高負責人,而蔣之動作,事前並未得汪同意,頗引爲難堪也。但一時反共空氣,非常濃厚,汪亦無法挽回,汪氏處此,不能不出於一走。
▲ 高語罕之離粵
中山艦事件既爲對共之一種壓迫,故共黨頗受打擊,而高語罕則首當其衝。高爲留學德國之共黨,在共黨內初無顯赫地位,唯因其與陳獨秀同鄉之故,在共黨內亦有相當發言權。當彼於遊德歸來之際,適國民黨在廣州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高即代表留歐支部參加,頗出風頭,當選爲國民黨二屆中監委。時鄧演達任黃埔軍校教育長,鄧與高在德國認識,交誼頗深,故高即入黃埔軍校任事,任入伍生部黨代表,地位極爲重要。蔣校長之待遇高氏,亦優禮有加。但高爲人爽直,出言不慎,常有觸犯他人處,故中山艦事件發生後,高即首被免職,離粵至港。
▲ 高級訓練班之創設
第一軍中之政治工作人員,大多係由共黨擔任,中山艦事件以後,第一軍之政治工作人員,全部撤回。但一時又無法安置此一批C字型大小英雄,不得已,乃於廣州市之大佛寺,創設高級政治訓練班。以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爲該班主任,第三師黨代表魯易爲該班秘書,實行開課訓練。
▲ 帝國主義之空歡喜
當三月二十號事變消息傳出以後,其最喜悅者,爲香港之英帝國主義。蓋廣州之省港罷工,使香港受巨大打擊,香港方面,正在無可奈何之際,忽然廣州發生中山艦事件,帝國主義以爲共產黨既經打擊,解決罷工,自不成問題,故歡天喜地,自鳴得意。無如廣州雖經中山艦事件,而安定如常,政府基礎既不動搖,反帝亦仍照舊進行,故罷工之堅持如故,帝國主義僅空歡喜一場而已。
▲ 中央黨部之改造
廣州之中央黨部,在中山艦事件以前,全在共黨操縱之下,如五個常務委員,共黨占去二人(譚平山林祖涵),此外各部處之主持人,主要者皆係共黨分子,如秘書處在林祖涵支配之下,秘書處無秘書長,以書記長代秘書長職務,書記長一職,由共黨劉芬(伯垂)擔任。組織宣傳兩部,爲中央各部中之最重要者,乃組織由譚平山任部長,宣傳部由毛澤東任部長。此外,如農民部長爲林祖涵,工人部長胡漢民遠遊海外,部務實際由秘書馮菊坡負責;海外部部長彭澤民爲准共黨,而秘書許甦魂則共黨也;青年部由秘書黃日葵(共黨)主持;婦女部由共黨鄧穎超主持。總而言之,當時中央大權,全在共黨手中。中山艦事變以後,中央黨部首先改造,譚平山去職,組織部長由蔣校長自兼(以陳果夫代理);宣傳部長代以顧孟餘;青年部長代以丁維汾;秘書處改書記長爲秘書長,以葉楚傖任秘書長。此後之中央黨部,共黨勢力乃大減。
▲ 青孫兩會之暗潮
中山艦事件,爲壓制共黨之一種手段,在蔣校長之意,原欲使共黨與反共黨分子,趨於妥協。無如經該次事變,左右兩派之衝突乃愈烈,尤其是黃埔方面之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孫文主義學會兩派之暗潮愈烈。
▲ 創設黃埔同學會
中山艦事件發生之另一種大效果,即爲黃埔同學會之成立。蓋蔣校長鑒於數千黃埔同學,畢業後決須聯絡,非組織一同學會,不足以資團結,故有黃埔同學會之設立。會址即在中央黨部內,由蔣校長自任會長,以曾擴情爲秘書,劉仇西爲總務科長,余灑度爲宣傳科長,楊引之爲組織科長。蔣校長創設此會之用意,原在聯絡學生情感,故用人行政,使兩派平均分擔,如曾擴情與楊引之爲反共派,而劉仇西與余灑度則共產派也。但同學會之成立,仍不能清除兩派之隔膜。不久,黃埔軍校中另有同情共黨之左派形成,而左右兩派之暗鬥乃益烈矣。
▲ 李之龍退出共黨
李之龍爲中山艦事件之最主要人物,當事變發生之始,李即被捕,寄押造幣廠之第一師司令部。李本爲共黨,黃埔第一期生,頗出風頭。被捕後,因不堪鐵窗生涯,乃上書蔣校長,表示悔過自新,願退出共黨,絕對服從。蔣准之。李出獄後,即在各報遍登脫離共黨,服從蔣校長之廣告。
▲ 動搖份子紛紛脫黨
當中山艦事件未發生以前,共黨在粵,炙手可熱,故投機者紛紛加入共黨。及至三月二十號中山艦事變起,一般人見共黨受壓廹,不易發展,乃紛紛脫離共黨,而表示忠於三民主義,此亦中山艦事件之結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