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蔣介石對於臺灣之態度

1942年1月,臺灣革命同盟會南方執行部主席張邦傑提出收復臺灣5項意見如下:一、懇請中央政府確定國策,以臺灣為我國領土之一,誓必與其他失地一併收復,以慰國人。.....(原出處: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檔案瀏覽>臺灣光復初期的接收與治理>在華臺灣抗日團體有關臺灣訴求>臺灣革命同盟會的成立與運作(收復臺灣5項意見) (archives.gov.tw))

國父 孫中山先生與總統 蔣公對於台灣的認識如何,原本僅是一個難以揣測之問題。然而一切事件之引發起源於台獨的民進黨認為孫中山從來未支持台灣屬於中國之一部分而引發,詳細可由下述歷史新聞推知。  

2007/03/13 06:00〔記者黃忠榮、王寓中/台北報導〕昨天是國父逝世紀念日,高志鵬特別挑在這一天公布孫文生前認為台灣應獨立的紀錄,他強調,國民黨刻意隱瞞真相,連收錄孫文畢生著作言論的「國父全集」、國民黨史集「革命文獻」都隻字未提,這樣黨史館不要也罷。

高志鵬則表示,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簽訂前,台灣從未被視為應收復的國土,開羅宣言將台灣許諾予中國後,國、共對台灣立場才開始轉變,國民黨開始出現收回、光復等詞語,甚至竄改史實,以強化國民黨接收台灣的正當性。


由於這個事件,凸顯台獨人士在自我主張之站不住腳,從國際法、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美國對臺北政府關係擬定之《台灣關係法》國內法,直到現在從反面解釋中,孫中山論著中從未提到過要收復台灣,而認為台灣應當獨立,凸顯台獨人士在立論上之不清楚以及心虛。

那麼孫中山先生與蔣介石先生對於台灣態度如何,我們《國父全集》、《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以及蔣介石日記片段加以分析。

孫中山:作為中國受割讓領土的臺灣島

1900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製作出版〈支那現勢地圖〉,在福建對海,將臺灣島繪入,根據圖例,將臺北、臺灣(今台中市)、臺南標為『府城』;淡水標為「廳」;彰化、雲林、嘉義、安平、恆春標為「縣」;基隆、新竹、宜蘭、蘇澳、打狗(今高雄市)、鳳山標為「通邑都」;台東為「州城」,澎湖則以「澎湖島」稱之,無行政區劃。而且可以明顯看到,地圖中雖有朝鮮、安南,但是是以暗底呈現,並有國界區隔,但是台灣島則無,與瓊州島同屬於中國無異。

原出處(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資料):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088984/8

孫中山在1907年的《欲救中國必先推倒滿清》演講就提到:「滿清政府對於我們漢人,既是這樣壓迫,這樣的強暴;但是對於外國人,卻是懦弱無能,非常的柔順,事事不能自立,總是受外國的嵌制。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以後,國勢日蹙,國本動搖,土地淪於異族者,幾達三分之一,如英國之割香港,據緬甸、哲孟雄、巴達克山、阿富汗、拉達克;俄國之割黑龍江東北沿邊地、吉林遼東沿邊地,占烏梁海與科布多沿邊地及布哈爾、浩罕、哈薩克、布魯特、新疆西北沿邊諸地;日本的割臺灣及澎湖諸島、滅朝鮮、併琉球;法國的割安南;葡萄牙的佔澳門;與帕米爾的被迫於英、俄而放棄;庫頁島的先後淪入俄、日之手;暹羅、蘇祿的脫藩獨立等。受兵力脅迫而償外人之款者,如江寧條約賠款二千一百萬兩,北京條約賠款一千六百萬兩,伊犁條約賠款九百萬盧布,中日(臺灣)和約賠款五十萬兩,芝罘條約賠款二十萬兩,馬關條約賠款二萬萬兩,還付遼東條約賠款三千萬兩,而辛丑條約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統計幾達十餘萬萬兩。其餘如德國的租膠州灣,俄國的租旅順口、大連灣,英國的租九龍、威海衛,法國的租廣州灣;軍港要害,可以隨便任人強行租去。」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作為臨時大總統的孫先生,曾經與民間人士聯名提倡海南島設省,其聯名理由書提到:「夫以中國之大,僅有臺灣及海南二大島,甲午之役,臺灣割讓於日,日人經營十年之久,自鐵道開設,行政、教育制度整理以來,昔者磽确之區,今變為膏腴之府,旅行臺灣者,不勝今昔之感焉。夫同一物也,視管理之才不才,而地位自異,愛惜而保護之,則其勢可以參天,輕視而廢棄之,則朝不保夕矣。凡物既然,國家之領土,何獨不然。今臺灣既去,海南之勢甚孤,倘一旦為外國所佔領,微特該島人民受蹂躪之禍,恐牽一髮而動全身,即神州大陸亦必受其影響,此同人所以有改設行省之議也。夫瓊州宜改設行省,其理由有五,試為諸位先生縷析陳之。」

同年,針對福建都督所屬之昭忠祠是否為私人住宅,進行行政解釋提到該祠堂之建造歷史,提到:「該都督故父於前清甲申中法之役,在臺北戰勝敵人,保全中國土地,因於閩省得建專祠,其建造費係由該都督自行籌措...」

1917年外交專著《中國存亡問題》提到:「以土地論,德國將來之野心,誠不可知。論其過去與現在,實可謂之侵犯中國最淺,野心最小者。以割地言,則中國已割黑龍江沿岸最豐饒之地於俄,割緬甸、香港於英,割安南於法,割臺灣於日,而德無有也。以租借言,則英佔九龍、威海衛,法佔廣州灣,俄佔旅順、大連,又轉讓之於日。論其前事,德占膠州,罪無以加於他國。而今者膠州已歸日占,更無德人危我領土之虞。以勢力範圍言之,英國占西藏、四川及揚子江流域,約占中國全國幅員百分之二十八。俄國括外蒙、新疆、北滿,約占百分之四十二。法國占雲南、廣西,日本占南滿、東內蒙、山東、福建,均在中國全國幅員百分之五以上。至於德國,前雖樹勢力於山東,不過中國全國幅員百分之一。」

1921年演講〈軍人之精神教育〉提到:「高麗亦然,日本之待高麗,異常苛酷,高麗人本富有革命精神,不甘受制,處心積慮,為獨立之運動者已久。日本雖防之綦嚴,然若高麗人始終堅持,則必有能達目的之一日也。若論中國領土,如安南、如高麗、如緬甸、如西藏、如臺灣等,或為中國屬國,或為中國屬地,要而言之,前此皆中國領土也。今乃已入外國版圖,中國對於各土地之主權,亦同時隨之喪失矣。...」

1924年2月3日演講〈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 第二講〉提到中國被瓜分處境,表示:「但是這百年以來,中國便失去許多領土,由最近推到從前,我們最近失去的領土是威海衛、旅順、大連、青島、九龍、廣州灣。歐戰以後,列強想把最近的領土送回,像最先送回的有青島,最近將要送回的有威海衛,但這不過是中國很小的地方。從前列強的心理,以為中國永遠不能振作,自己不能管理自己,所以把中國沿海的地方像大連、威海衛、九龍等處來佔領,做一個根據地,以便瓜分中國。後來中國起了革命,列強知道中國還可以有為,所以才打消瓜分中國的念頭。當列強想瓜分中國的時候,一般中國反革命的人,說革命足以召瓜分;不知後來革命的結果,不但不召列強瓜分,反打消列強要瓜分中國的念頭。再推到前一點的失地是高麗、臺灣、澎湖,這些地方是因為日清之戰,才割到日本。中國因為日清一戰,才引出列強要瓜分的論調。」,並在同演講中提到殖民地香港以及台灣的中國人受到殖民當局重稅剝削,表示:「此外還有租界與割地的賦稅、地租、地價三項,數目亦實在不少。譬如香港、臺灣、上海、天津、大連、漢口那些租界及割地內的中國人,每年納到外國人的賦稅,至少要在二萬萬以上。像從前臺灣納到日本人的稅,每年祇有二千萬,現在加到一萬萬。香港從前祇納到英國人的稅,每年祇有幾百萬,現在加到三千萬。」


蔣介石:收復作為失土的「臺灣」

總統蔣公在1931年918事件後,帝國主義日本在東北扶植滿州國獨立後,在歷次演講上,尤其是1934年多次提到中國一定要收復台灣,並非是開羅宣言發表後,才改變立場。經整理如下:

在1934年3月7日於南昌北壇官邸演講〈中國之外交政策〉開宗明義表示:「與中國關係最重大者莫如日本,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有一傳統的外交政策,即侵略滿蒙進而滅亡中國。而在中國方面,我國民黨亦有一傳統的外交政策,即不僅不使一寸國土由我而失,而且所有失地如臺灣、琉球、朝鮮、均須收復。日本所以始終不能贊助本黨信仰 總理甚至視本黨為唯一敵人,無論如何不相信我蔣介石,即由此傳統政策之衝突。日本之所畏我忌我者,亦此種傳統的精神,不在「革命外交」之高唱入雲也。」

於1934年4月23日出席撫州北路剿匪總司令部擴大紀念週訓詞演講〈日本之聲明與吾人救國要道〉憤慨表示:「我們全國國民若不一致奮發努力,來抵禦外侮,收復失地,洗雪這種恥辱,還做什麼人!眼見就要做亡國奴!永遠受異族的壓迫了!我們還是要做亡國奴呢?還是要做一個獨立國家的國民呢?父母既生我們下來,做了國家的主人,當然是要做一個獨立國家的國民!當然要使我們的國家由我們手裏復興起來!不僅是東四省的失地我們要收復,而且朝鮮、臺灣、琉球……這些地方都是我們舊有領土,一尺一寸都要由我們手裏收回!凡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個個人都要有此志氣和血性!奮發努力來達到這個目的。否則就只有做亡國奴!」

蔣主席校閱廬山軍官訓練團

在1934年7月20日對廬山軍官訓練團演講〈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中)〉提到:「講到日本侵略我們的歷史,從甲午年中日戰爭以後,到現在已經四十年,甲午戰爭結束,日本就割去了我們的臺灣,吞併了琉球,於是中國南部完全受其控制了....」


作為領土,蔣公在《中國之命運》之〈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提到:「臺灣、澎湖列島本是漢人開發的區域,屹峙東南,久為我們中國的屏藩,迄至明末,乃為荷蘭人所侵據,而終為我鄭成功所收復,其事蹟真可歌可泣。中國對於中南半島各宗族關係更深。存亡繼絕的義師,濟弱扶傾的戰役,真可謂「史不絕書」。」

蔣公日記自述研究:臺灣為中國的領土;朝鮮、琉球為獨立國家

1933年2月19日,記下:「倭寇之傳統政策,在併吞滿蒙,為東亞之霸王;吾黨之傳統政策,乃在恢復朝鮮、臺灣等失地,以行王道於世界也。」

1934年3月23日日記記下:「收復臺灣朝鮮,恢復漢唐固有領土,方不愧為黃帝之裔,勉之。」

1940年9月30日蔣公日記記下:『昨夜自觀余民國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與十八日日記,載有預定民國三十一年中秋節以前,恢復東三省,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一則。今以天意與最近時局之發展,及上帝護佑中華,不負苦心人之意與力測之,則自有可能,祇要吾人深信不惑,向天道真理勇進,未有不成之事也。」

1942年11月9日,晚間記下:「甲、長期同盟;乙、東三省與旅大,完全歸還中國;丙、臺灣、琉球完全歸還中國;丁、軍港、海空軍基地,共同設備,以三十年為限;戊、安南共同扶助;己、泰國仍予獨立;庚、印度於戰後獨立;辛、緬甸與南洋,共同扶助;壬、外蒙歸還中國,予以自治;癸、中、美、俄同盟。」

1943年11月14日,記下:「琉球與臺灣在我國歷史地位不同,琉球為一王國,而其地位與朝鮮相等,故此次對琉球問題,決定不提。」

同上年月18日,記下:「此次會談,應注重最大問題:甲、國際政治組織;乙、遠東委員會組織;丙、中、英、美聯合參謀團組織;丁、佔領地管理方案;戊、反攻緬甸總計畫;己、朝鮮獨立問題;庚、東北與臺灣必歸還中國。」

同上年月22日,記下:「甲、要求攻緬之海陸軍同時動作;乙、攻緬以蠻得勒為目標;丙、東北與臺灣、澎湖應歸還中國;丁、戰後應使朝鮮獨立;戊、保證泰國地位;己、在華之倭所有公私產業與商船等,應作為賠償中國損失之一部分。」

1943年11月28日,返克拉蚩,:「本週在開羅七日,會談結果,以政治之收穫為第一,軍事次之,經濟又次之,至如東北四省與臺灣、澎湖群島,乃已失去五十年或十二年以上之領土,而能獲得美、英共同聲明歸還我國,又得共同承認朝鮮於戰後獨立自由,此固由余平時之人格所感召,而吾妻為余協助之功實更大,否則,當不能得此大成也。」

結論

從上述言論整理來看,做為中華民國以及國民革命重要的領導人孫中山先生以及蔣中正先生,對於臺灣島明顯認為是屬於中國的領土之一,但是孫中山早年專精於認為推翻滿清政府,即能解決中國問題,基於大中華思想,同樣淪陷的臺灣以及朝貢國安南、朝鮮就會並論之,但是晚年針對帝國主義對於中國主權干涉時候,明顯則會認定臺灣屬於中國領土,其餘則是臣服於中國之半獨立之朝貢國進行區別;同樣,作為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的蔣中正先生,在九一八事件後,帝國主義日本侵華野心逐漸膨脹,其對於收復臺灣的決心,展現在其對於軍事以及外交政策演講上。而在開羅會議當下,明顯區分中國臺灣以及中國東北,與作為獨立國家琉球、朝鮮以及暹羅之區別,前者應當回歸中國,後者應當要尋求獨立或自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