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先烈慶雙十 (轉自青年日報)
◎林疋愔
每當海內外同胞以歡騰鼓舞的心情祝賀雙十國慶時,總令我想起革命先烈,他們用頭顱和鮮血接續歷史,以捨生取義的大悲與大愛,在死亡面前從容赴義。國父孫中山先生為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毅然決然領導革命,歷經十次起義失敗,終於在一九一一 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結束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一中華民國。
在那一次次的革命,是鄒容的入獄、陳天華的蹈海而亡,是林覺民與妻訣別的惻惋和大愛,是秋瑾、徐錫麟的剖肝裂膽,是風起雲湧的青年們義無反顧地殉國,將年輕的頭顱擲向慘白的大地,將澎湃的鮮血四處濺灑,矢志立誓衝破歷史的閘門。
「千金不惜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勸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我敬佩秋瑾,她的詩刻畫巾幗不讓鬚眉的壯闊豪情,我一遍一遍以沉穩的書體書寫,以低啞的嗓音吟詠,不禁感慨落淚,落墨處化成斑斑淚痕。它不只是文人的詩作,更是革命者的詩篇,詩裡沒有書案上斤斤計較的文字修辭、聲韻平仄,不顧形式的妥切或精緻,這是革命先烈以滾燙的熱血在天地間譜出可歌可泣的詩歌。
我也常常想起林覺民,想起他留書出走的最後一夜。與父母、妻子訣別,他比任何人更貪戀人世的美好,情愛的纏綿,在新婚繾綣之際,他忍淚訣別,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毅然赴死。每每想起之前看「與妻訣別」的舞台劇,林覺民的妻子淚流滿面讀信的那一慕,溫婉痛心的呼喊,傳達出對歷史無情刀口的悲憤與抗議。我在孫中山先生身上看到了革命家最高的風範,他承載著沉重的記憶,看著那一代最優秀的青年一一走上受苦、死亡的途程;他記憶著千萬人的死去,他的靈魂跟著鄒容一起入獄,隨陳天華一起蹈海而亡,和徐錫麟同樣肝腦塗地,他擔負著所有壯烈犧牲革命烈士的期許和理想。
前者已逝去,活下來的人卻要背負更大的責任。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奔波於建立民國的他,是如何忍住傷痛,一字一句地寫下《建國大綱》、《建國方略》,寫下所有革命者共同的夢願與理想。爺爺家牆上掛著以楷書書寫的「天下為公」,據說它是孫中山先生晚年最愛題贈他人的句子,這些流傳下來的訓勉,彷彿因為革命志士的期許,煥發出新的意義與光輝。
如今在富裕與繁榮中成長的新世代,早已不復戰爭的記憶。這些寫在歷史上的警句,要讓我們永遠記得,若沒有革命志士前仆後繼、慷慨赴義,維翻滿清腐敗的專制政體,中華民族追求民主政治的理念恐難以實現。光輝的十月、榮耀的國慶日,更要繼承的是前人偉大的信仰與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