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偽心勞:辛亥民軍「屠滿」偽史幾則 作者:周小棠(投稿)




網路上否定辛亥革命的文字,多能夠追溯到十年以前。其時辛亥百年在即,中共為打壓中華民國合法性,炮製了大量的抹黑文章,「辛亥屠滿」便是其中之一。

但這種指責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全國各地的駐防旗兵,一旦投降,民軍的攻擊也就停止。唯一出現濫殺的西安、武昌,當地旗兵並未放棄抵抗,才導致破城後的殺戮,波及到旗人家屬。

辛亥革命各地光復模式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故不在此贅述。唯筆者遇到幾則偽造的「史料」,覺得有必要抓一抓典型。

由於偽史已發酵了許多年,來源不一,以下僅對內容進行摘抄,不列出處。

一、《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

網路流傳這麽一段話:

“當時杭州、河南等地,革命人士把砍下的旗人人頭扔進井筒子裡,一個一個的井筒子,填得滿滿的……”(《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

乍讀堪稱驚悚,然而細看行文,不免深感蹊蹺。回憶錄內的各章通常界定了時間,何以此處需要加上「當時」字眼?在全文中難道不會徒生突兀?李書又名《親歷晚清四十五年》,筆者翻閱了其中記述辛亥革命的章節,並無發現此句,可斷定其為盜名李提摩太的偽史。

其實,杭州是有名的和平光復,只殺了巡房營的協統貴林,下面是真正的杭州光復史料:

“事實上,杭州城居民中間的驚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擔心滿族人表示好戰。已經發生的幾起傷亡,大都是由於自滿城亂放來福槍所造成的。滿族人還擊斃了第一個被派去同他們開始談判的使者。於是,革命軍在附近的山上架設大炮,白天對滿城施放空彈,同時通過電話與滿族將軍建立了聯繫。他們以夜間進行真正的炮擊相威脅,同時提出建議,如果滿族人同意交出武器,便可以赦免他們的性命並對他們給予臨時津貼,這些條件終於起了作用,一場可怕的大屠殺便這樣避免了。”

——《賽斐敕領事致朱爾典爵士函》,載《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p.124

至於河南,民軍四路起義會攻省城的計劃尚未實施,張鐘端等指揮部31人就被逮捕,開封起義胎死腹中,民軍根本沒有得勢。清軍柴得貴掌握著開封巡防營,怎麽可能殺旗人殺得一個個井筒全部裝滿? 此由事實層面又證其偽。

二、沈從文《辛亥革命的一課》

中國文學家沈從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課》描述了他小時候在家鄉湖南湘西鳳凰縣目睹的辛亥年慘狀:“一有機會就常常到城頭上去看對河殺頭…與其他小孩比賽眼力,一二三四計數那一片死屍的數目……” 

這是網上流傳的又一則史料。不同的是,這則史料是真實存在的,但諷刺的是,沈從文說的是清政府在濫殺。請看原文交待的背景:

“這革命原是城中紳士早已知道,用來對付鎮筸鎮和辰沅永靖兵備道兩個衙門的旗人大官同那些外路商人,攻城以前先就約好了的。但臨時卻因軍隊方面談的條件不妥,誤了大事。革命算已失敗了,殺戮還只是剛在開始。城防軍把防務布置周密妥當後,就分頭派兵下苗鄉去捉人,捉來的人只問問一句兩句話,就牽出城外去砍掉。”

全文網上可見,不難搜索查證,不必做多餘引用。看來,為了抹黑革命黨,明明是清政府在濫殺,也偏要說成革命黨濫殺。相同的手法被他們屢試不爽。

三、紐約時報

11月11日,《紐約時報》記者描述南京的慘況,燒殺搶掠,數以千計的滿人,不分老幼,甚至是嬰兒,都被無情地殘殺,這場大屠殺乃現代史中前所未見。

這段話給我的感覺一開始便是——偽作。因為我確切地知道,南京之役辛苦備至,但光復後,民軍未嘗妄殺一人。

我們先看看紐約時報的原文:

MANCHUS' DAY OF MASSACRE; Ruthlessly Slaughter Thousands in Nanking, Sparing Neither the Aged Nor Babes.

查看全文需要訂閱,但預覽已給出足夠的信息:“Historic Nanking this evening is the shambles of the Manchu butcher.”(歷史悠久的南京今晚是滿族屠夫的廢墟。)

另外,英文维基對該報道幸有引用,描述與上面的中文引用一致,只是對象完全相反:

Manchu troops in Nanjing, following the command of their Tartar general, carried out what a reporter described as "a scene of fire, rapine, desolation and butchery unrecorded in modern history" attacking the Chinese residents there indiscriminately, murdering "the aged, the young, and babies in arms". Any rebel who had cut off his queue was beheaded; even the simple act of wearing white clothing (associated with the rebellion), or foreign clothing, was cause for murder.

明白了嗎?這說的是民軍起義失敗之後,張勛所部燒殺擄掠的歷史,又被網文拿來顛倒黑白,造謠“屠滿”。

事實上,真正的南京光復之役,要等到1911年11月24日,江浙聯軍攜手發動總攻,張人駿、鐵良、張勛全部逃竄而去。12月2日,巡防營統領張聯升投降,民軍和平入城。即便此後,亦無濫殺發生。英國駐南京領事偉晉頌(F.E.WiLKinson)寫給英國公使朱爾典(J.Jordan)的信說:

“總的說來,革命軍有理由對他們已經表現出來的克制感到自豪。有人給我談了一些關於屠殺滿族男人、婦女和兒童的情況,但經過調查,幾乎所有這些情況證明是沒有根據的,盡管發生過幾起顯然不愉快的事件。像已經發生的對財產的破壞,都在滿族人居住區內。目前的一切情況都是很安寧的,南京城正在迅速地恢復正常狀態。”
——《偉晉頌領事致朱爾典爵士函》,載《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p.195

四、結語

綜觀辛亥革命,和平光復者有之,戰後和解者有之,民軍破城濫殺者有之,清軍濫殺民軍者亦有之,然而主次、大小、多寡分明,不容稍混。網文喜好翻案,慣用手法便是以邊緣材料顛覆主流,破壞格局。“辛亥屠滿”正是這樣一個典型,且是錯漏百出的拙劣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