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中的女性主義思想

 

《時報》於1928年8月24日,當時工人正在天安門城門的正中央懸掛孫中山的一張巨幅標準像,兩邊還掛有孫中山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


孫中山對於女性權益理論,特別著重於在男女政治地位上的平等,此部分在民權主義談到女子選舉權部分提到較多部分,其餘著墨較少。但是至少孫中山提到女子應當與男子在民國後享有同等地位,而非附屬與男子,所以光復會將相關言論進行整理。

廢除纏足以及人口販賣

孫中山首先就先倡導廢除纏足,纏足如何產生,孫中山認為真的無法考據,但是從兩大理由主張廢除纏足,其一對於母體傷害會禍及子孫,其二是纏足導致行動不便,只能深居處所,不利近代參與公事,所以以總統命令加以廢除

而此一提倡並非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方有此一設想,早於同盟會的〈軍政府宣言〉中就已經提出:「風俗之害,如奴婢之畜養,纏足之殘忍,鴉片之流毒,風水之阻害,亦一切禁止。」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畜養奴婢之風氣,由近代國家角度來看,更是違背人身自由之理念,所以孫中山提出廢除人口買賣,其中提到「前清入主,政治不綱,民生憔悴,逃死無所,妻女鬻為妾媵,子姓淪於皂隸,不肖奸人從而市利,流毒播孽,由來久矣。尤可痛者,失教同胞艱於生計,乃有奸徒誘以甘言,轉販外人,牛馬同視,終年勞動,不得一飽,如斯慘毒,言之痛心!今查民國開國之始,凡屬國人,咸屬平等,背此大義,與眾共棄。為此令仰該部遵照,迅即編定暫行條例,通飭所屬,嗣後不得再有買賣人口情事,違者罰如令。」

所以要推行性別平等,先解除中國歷代將女性視為附屬物之制度以及風俗,先破除惡俗方能談後續提升女性地位。

推動女子平等受教權

女子受教權是為女子獲得參政權而鋪路,孫中山在民國元年就提倡「惟必有學識,方可擔任教育;蓋學生之學識,恒視教師以為進退,故教師之責任甚大。兄弟今日惟望諸君謹慎小心,養成國民之模範,即教育乃可振興;教育既興,然後男女可望平權;女界平權,然後可成此共和民國。」

透過女性獲得教育,得以與男性抗衡,此為孫中山對於中國女權團體的勉勵,但要避免遭到利用。孫中山就表示:「文之意,今日女界宜專由女子發起女子之團體,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識普及,力量乃宏,然後始可與男子爭權,則必能得勝也,未知諸君以為然否?更有一言奉獻,切勿倚賴男子代為出力,方不為男子所利用也。」

而此亦為民國初年之國民黨政見,其表示「女子教育,所以增進女子知識,發達女權。此數者,皆本黨振興教育之計畫,而本黨對於政策所主張者八。」

主張男女平等參政權

孫中山經過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爭取女性選舉權的力量興起,此一興起帶動孫中山對於女子參政權主張,孫中山提到:「諸君都知道近來外國女子爭參政權,不知道費了多少能力,犧牲了多少心血,還有許多國家爭不到手。中國革命之後,不要女子來爭,便給予參政權,議會之中設立女議員。但是一般女子,都不熱心這種參政權,就是做議員的女子,沒有做很久,便心灰意懶,不繼續去奮鬥。廣東都是這樣,別省更可想而知。所以二萬萬女子,至今還不明白民國,還不能理國事。大家從此以後,要把我們民權主義中所包括男女平等的道理,對二萬萬女子去宣傳,在女子一方面,建設民國的國基,要他們都知從前的地位是很低,現在的地位是很高。這個女子地位抬高的原因,就是由於我們主張了民權主義。

同樣在民權主義 第四講中提到:「歐美近二十年以來,女子爭選舉權的風潮,非常激烈。大家都知道當時歐美的女子爭選舉權,許多人以為不能成功,所持的理由就是女子的聰明才力不及男子,男子所能做的事,女子不能夠做,所以很多人反對。不但是男人很反對,許多女子自己也是很反對,就是全國的女人都爭得很激烈,還料不到可以成功。到了七八年以前,英國女子才爭成功,後來美國也爭成功。這個成功的緣故,是由於當歐戰的時候,男子通同去當兵,效力戰場,在國內的許多事業,沒有男人去做,像兵工廠內的職員散工,街上電車內的司機賣票,和後方一切勤務事宜,男子不敷分配,都是靠女子去補充;所以從前反對女子選舉權的人,說女子不能做男子事業,到了那個時候,便無法證明,便不敢反對,主張女子有選舉權的人才完全佔勝利。所以歐戰之後,女子的選舉權,才是確定了。由此便知歐美革命的目標,本是想達到民權。像美國獨立戰爭,就是爭民權。戰爭成功之後,主張民權的同志分出兩派:一派是主張應該實行充分的民權;一派是主張民權應該要限制,要國家應該有極大的政權。後來發生許多事實,證明普通人民的確沒有智識、沒有能力去行使充分的民權。譬如遮化臣爭民權,他的門徒也爭民權,弄到結果,所要爭的民權還是失敗,便可以證明普通民眾不知道運用政權。由於這個原故,歐美革命有了兩三百多年,向來的標題都是爭民權,所爭得的結果,只得到男女選舉權。」

結論

孫中山在其主張中,多半將女子是為中華民國國民一般,希望提升整體國民處於平等地位,而非單獨提升某一特定族群之政治地位,這是符合其對於立足點平等之理念。而中國婦女在近代變革中,多數沉默,並非未對於國家民族有所貢獻,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上,就對於中國後勤作戰,有所重大付出。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在其〈抗戰與中國女性〉專文,先對於中國女子有貼切描述,提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民,對於中國女性的觀念也各有不同。那些浪漫主義者印象中的中國女性,是在花葉掩隱,亭臺複折的曲徑小道之上,姍姍微步出來的一位雲髮翠袖的人物;另有一種人,所見的中國女性,則是沈靜而耐苦地跟男人共同在田裏辛勤工作,或是與自然界的困難,作奮勇的搏鬥。到中國來遊歷的人,他們腦海裏總特別保留著兩種不同的中國女性的圖畫,一種是剛進中國口岸時所看見的許多以船為家的婦女,她們使著勁,淌著汗,駕了一葉小舟,做我們所謂的「搖櫓」工作;另一幅是登岸後看見的現代女性,她們禮貌嫻雅,不僅服飾美好,還能在社交場中,應對得宜,使滿座生輝。僑居我國的外人,都有他們現實的觀念,他們目觀中國的女性掙脫了古舊習慣的嚴酷羈勒,不僅從家庭的牢籠中走了出來,並且帶著她們的才幹和勇敢,進入了以前祇有男性效力的,職業與經濟的圈子。除了第一種印象之外,這許多觀念全沒有錯誤,悠閒荏弱,以病態為美的日子早已過去了。我們已有一個新的時代,在這新時代裏,女性用新的確信自立了起來,並且用新的眼光來批判人生。」

但是在面對日本侵略下,中國女性亦投入抗戰後方醫護作業,此一作業危險性跟與前方作戰一樣危險,其表示「一枚炸彈往往可以戕賊一百至二百名生命,可以傷害四百至五百名民眾,所以組織服務團體,以求迅速地進行援救工作,就非常需要。我們在這方面已有極大努力,而且還在繼續進行,這種救護工作固然有許多自告奮勇的婦女在服務,但抗戰中其他方面的許多事業,她們也正在盡力推進。社會的壁壘,跟著無數家室的燬滅而崩潰了。任何年齡,任何地位的婦女,都得把絕大的力量來貢獻給當前的工作。戰爭開始的時候,社交的享受就停止了,沒有娛樂,沒有歡會,誰都專心壹志於救死扶傷,慰勞軍隊,以及各種切實的救國工作。宴聚聯歡,不論主客雙方,都覺得是近乎犯罪的行為。西洋人每當危難的時候,往往用社交的歡樂來排遣身心,我們這裏是絕對不贊成的。當敵人侵略國家,同胞慘遭患難的時候,那些漠然無動於中的人們,即使偶尋歡娛,大家也要加以責難。我們沒有眼淚,沒有傷感。中國應付國家災難和個人禍患的哲學態度,祇埋頭苦幹。」

而此就是如蔣夫人所說,藉由抗戰來凸顯女性對於國家的貢獻,此為20世紀中期中國婦女運動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