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13:01:01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進入下一階段,承受的經濟制裁一再升級。眼看這個世界第11大經濟體在國際孤立下日益萎縮,當年主張以「交往」(engagement)政策鼓勵俄羅斯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人士感慨萬千。這種政策不是會促進世界和平嗎?怎麼演變到這種境地?到底哪裡出差錯?
巴隆周刊(Barron's)報導,霸菱首席全球策略師暨霸菱投資智庫主管柯睿思(Christopher Smart)指出,冷戰隨蘇聯解體結束後,西方國家希望藉由增進與俄羅斯經貿往來、提高俄國在世界經濟的利害關係,進而強化該國政治改革與經濟整合,以促進政治合作與世界和平。這是西方「經濟外交」的一大假設,俄烏戰爭卻凸顯這種策略失敗了。
柯睿思說,當初所謂「經濟整合鼓勵良好行為」的概念言之成理,其背後邏輯是:隨著俄羅斯中產階級興起,瞧見德國資本設備和土耳其假期的好處,生活水準穩定提升,就會想增進俄羅斯與外在世界往來,縱使對北約組織(NATO)東擴或中東衝突有歧見,只要基本經濟利益趨於一致,應可讓這種關係持續上軌道。俄羅斯2012年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國後,貿易數據證實,俄國對全球商務的依賴迅速擴增。
但同時,這些年來俄羅斯與國際社會衝突點(塞爾維亞、敘利亞、伊拉克、史諾登、馬格尼茨基、納瓦尼和網路攻擊)不斷,一再對脆弱的合作理由(外國投資、阿富汗、太空)形成考驗。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頓巴斯地區並且併吞克里米亞後,柯睿思參與的聯合國安理會小組開始著手斬斷與俄經濟關係、實施制裁、勸阻企業投資、刪減合作領域。最近一波接一波的制裁,已給多年來俄國嚴重磨損的對外經濟關係再添上致命一擊。
若覺得這場重大實驗一敗塗地,或許有必要檢討現代「經濟外交」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柯睿思舉出三點值得反思:
一,分析為什麼失敗
務實主義者說,國家安全考量總是凌駕其他利益之上,可能判斷正確。或者,也許俄羅斯只是個「證明規則的例外」——自由市場民主國家或許較易維持和平,但普亭政權稱不上是自由市場民主國家。倘若在政治和經濟轉型上投資更多,這世界是否還會演變到今天這種地步?
二,重新評估如何平衡經濟往來與政治/安全顧慮
歐洲聯盟最成功之處,莫過於貿易和金融流動。但類似的「整合」策略套用在中國大陸上,卻見關係轉惡。印度是自由市場和民主國家,但在關鍵外的外交政策議題上,包括此刻應否制裁俄羅斯,卻仍是美國較桀驁不羈的一個盟友。
三,經濟外交做法必須改變
俄烏戰爭凸顯「經濟外交」進入新階段:用胡蘿蔔勸誘行不通,現在只好用棍棒修理。極端的制裁在伊朗並未產生效果;但在後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的確促成民主化和國際整合。這波制裁勢必導致俄羅斯摔入經濟蕭條,並跌回1970年代孤立的處境。若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也許一些制裁措施會放鬆,但現階段真正的邏輯是:讓俄國蒙受夠大的痛苦、足以促成政權改變。這也許很快就會發生,也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立即可得的教訓是:正向的經濟往來,對鼓勵另一國採取合作行動來說是必要的,卻不足夠。這道理聽起來似乎沒什麼,卻正開始為西方政策重新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