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讀史雜感:中國清代變革以及日本明治維新

 



清代變革:以缺乏大規模制度上革新而失敗

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以及西方國家的第一次具體衝突,早先曾因禮教問題以及朝貢制度,與西方諸國的歐洲體系秩序不同,而引發衝突。而此次英國藉由工業革命後,尋求亞洲市場,而藉由戰爭開啟中國國門,清廷初始反應只是視同「蠻夷」對於中國的滋擾,就如同歷史上的匈奴、蒙古諸部一般,不足以障礙中國自身地位。

但是隨著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啟,英、法聯軍進入北京京師,並火燒圓明園後,清朝一改態度,開始「洋務運動(自強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引入西方機械、軍事武器,並建築鐵路。但只是在物質設備上的更新,但未如大規模引進西方商業管理以及政府體制。在1883年中法戰爭的時候,再度面對西方的挑戰,「洋務運動」結果是破滅的,清廷內部組織散漫,部份省籍都督自保,避免介入事端,中央政府滿、漢官員衝突以及不信任,缺乏對於西方國際法秩序的理解,證實只是引入西方器械是不充足的。

而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被新生完成維新後的日本打敗,洋務運動的成果,北洋水師遭到日本海軍撲滅,正式為洋務運動畫上休止符,在民間,更是引發知識界改變,孫中山以及海外青年留學生一派,走上革命推翻滿清的道路,而已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傳統士紳,尋求日本革新經驗,力圖將中國由傳統儒教秩序國家,變成如日本般西方君主立憲國家。

1898年中國光緒帝、康有為與梁啟超開啟「戊戌變法」,開啟各層西式教育、引入西式軍事訓練以及設立招商局,成立國營企業,並獎勵民營。但最終由於慈禧太后,認為可能撼動滿人統治,而下令終結,冷凍光緒帝,並追捕康、梁以及參與之士紳。

而中國境內,由於對於西方侵踏中國領土之民眾,以及對於西方教會不信任,促使眾多民變發生,而1900年的義和團事件,以傳統中國氣功以及天懲論來對抗西方國家,並請在中國清廷默許下,義和團進攻北京使館區以及西方教會,誘發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最終簽訂《辛丑條約》,嚴重干涉中國內政、關稅以及國防自主權,亦使得中國民眾對西方態度,由蔑視變得奉承。

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使得滿清政府本質被看破,眾多學生以及民眾導向革命派,1905年中國同盟會於日本東京成立,面對革命派壯大,以及義和團事變失敗,清廷開啟1906年的「立憲運動」,在中央政府導入責任內閣制,並在地方實行地方自治,但最終由於有滿人占多數之「皇族內閣」,飽受批評而失敗。

1911年10月10日,由於四川民眾對於鐵路補償不均,引發四川保路運動,武漢新軍革命派由於炸彈配藥失誤,引發爆炸,誘使清廷追捕,因而提前配合時事,發動辛亥革命。而南方各省紛紛獨立,雖然清廷力圖發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試圖挽回局勢,但由於清軍內最大實力者袁世凱的倒戈,使得清廷最終落幕,中華民國成立。

日本明治維新:地方大名推倒幕府,集國力於天皇之變革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由於試圖在東方尋找捕鯨與貿易據點,以海軍軍艦叩關日本神奈川縣橫濱市,力圖日本德川幕府開關,最終日本幕府妥協,簽訂《神奈川條約》,此一條約誘使英、荷、俄、法四國逼迫日本幕府簽訂同等之不平等通商條約。

而列強叩關,誘發地方大名與中下層武士階層藉此擺脫幕府統治,挑戰幕府權威,而幕府為保障合法統治立場,1860年實施「公武一體」,企圖迎娶天皇之妹-和宮,獲取更進一步統治之權威。

而面對外力最具影響之薩摩藩以及長州藩,打著「尊王攘夷」之口號,討伐對於外國勢力疲弱之幕府。而幕府部份,面對地方諸侯威脅,於1864年開啟一連串導入新式武器之改革,並建立以幕府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

1867年2月,坂本龍馬提出「船中八策」,力主推動議會兩院制、開國和親、制定法律、擴充軍隊、設置親兵,並改變藩幕關係,變日本為聯邦國家。

而倒幕派人士,對於幕府依方面提出大政奉還之建議,另一方面提出著手準備武裝倒幕。而德川幕府方面接受「大政奉還」之建議,由各大名擁立天皇親政,德川家族仍保有原本之勛爵,不受變動。然後續仍有一連串與德川家族軍隊之內戰,由於倒幕派獲得勝利而告終。

1868年3月14日明治天皇繼位,提出《五條誓文》,開啟新政。開議會,仿西法建立中央體制,並廢除藩制,土地以及人民回歸新生之日本帝國,建立中央軍隊。

1871年,日本實施廢藩置縣,建立地方自治,並設立戶籍制度,已為日後廢除藩軍,建立新式軍隊做準備。1871年4月4日實施戶籍法,以戶主為首,建立戶籍統計。1872年2月,廢除幕府時期禁止土地買賣禁令,實施土地私有化。

1870年時任大藏少輔伊藤博文聯合企業家澀澤榮一成立國營工廠,並推薦士族子女進入生產行列,以達到明治政府正興現代化事業之計畫。1873年,國立銀行成立,作為企業資金之來源。後續由政府主導,電報、鐵路以及航運業陸續成立。

結論

以史為鑑,中國近代史上變革機會有3次,但是都未進行徹底之改變。每當遇到變革侵害到中國統治階層利益之時,政府都會以「國情不同」,而加以反對,另外中國清廷變革,僅是部份大臣之作為,滿清皇室不感興趣,傳統士紳由於害怕自身利益遭受侵害,而加以反對。無怪乎,徐中約教授在其書《中國近代史》中評價,中國科舉制度提拔一群熟悉典章制度以及極富文采之士,雖然確保政府對於平民各層之開放,但亦選拔一群畏縮害怕巨幅改變之人。另一方面,清廷內部滿、漢二族之間不信任,更是加深變革失敗之可能。清末李鴻章以及曾國藩,因為漢籍之身分,其做為以及變革,均遭到清廷之猜忌。而由於多次列強入侵,使得各地都督各自為政,東南互保事件更是一個證明,所以民國初年,地方軍閥割據是有所根源而生。

而日本面對外國侵略,除了地方以長州、薩摩二番實力較強,使得幕府收到威脅外,日本改革是較為徹底,不僅是制度上以及法律上變革,日本並無所謂「自身之傲慢」,一概導入。但有一點就是,日本並無像滿清政府內有族群衝突之問題,而變革之發起,主要是由政府官員以及貴族所主導,而貴族從中亦獲得商業與政治之利益。徐中約教授就比較說,中國新政是由下而上之不完全之變革,日本是由上而下之徹底變革。

當前中國處於變革之季,新冷戰的降臨,使得中國再度孤立於西方世界,雖然中共又採毛澤東之法,以所謂中、西「國情不同」,再次婉拒改變,過去是清廷是維護族天下之統治,這次是維護黨天下之統治。讀史而來,有重溫之味,只望中國能夠回歸民國之道,持續徹底的民主共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