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卷一),第4~7,文公直等著,大同學會編輯,上海:新光書店,1929年。
一、孫中山之發起革命
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又號「德明」;廣東省中山縣(原名香山,因紀念先生而改中山)翠亨鄕人。乙未年亡命日本,嘗從東俗,自號「中山樵」或稱「高野」近人所稱「中山」卽始於此。中山少有大志,廣交游。幼年從叔讀,卽好搜索太平天國遺事。年二十,肄業於廣州博濟醫院與同學鄭士良(號弼臣)交最密。鄭為三點會會員於秘密會黨人交游頗眾。故後此中山運動會黨起事,鄭之力爲多。翌年,中山轉學香港雅麗士醫院。每於學課餘暇,鼓吹種族革命學說。時,附和者僅有陳白(號少白)、黃詠襄、尤列、楊鶴齡、陸皓東等數人。陳與中山同學交誼最密。黃為香港議政局議員黃勝之子,頗負時望。尤在香港華民政務司署充書記,屬洪門會籍。楊亦香山人有先代遺業楊輝記商號在香港歌賦街。中山常藉該店爲議事場合。陸爲上海歸客與中山初交一見如故。中山得此數同志為輔,遂覺吾道不孤,鼓吹益力。歲癸巳,中山以校試第一名畢業,遂業醫於廣州澳門兩地。同時創設二藥房在廣州洗基者名「東西藥房」,在澳門康公廟前者,名「中西藥房」時,廣東西醫極少,而中山獨以醫藥馳名。且精於解剖術;因之就珍者,戶限為穿。藥房營業於是鼎盛。時,尤列方任東雅書局內之廣東輿圖局測繪生,因得借用該書局內南園之擴風軒爲秘密聚會所。中山與陸皓東、魏友琴、鄭士良、程耀宸、程奎光、程璧光數人,恆假其地議論國事。中山率先提議創設「興中會」爲進行之機關;以「驅除韃虜,恢復華夏」爲宗旨;衆贊成之。但是時會員寥寥無幾,倘無若何之具體組織。自是,中山日與鄭士良、尤列等聯絡會黨,結納官紳。藥房資本及治病所入,均移作交游之費。又以見嫉於澳門葡醫,而被葡官禁止在澳開業;藥房貿易遂以不支。中山雖値此困厄,仍不稍懈其志。且爲考察國內之形勢及滿廷之內容;而束裝北游。頻行時,忽萌上書李鴻章,條陳變法之想。自草底稿就商於香港諸同志——陳白等時値甲午中東戰役清軍連敗,全國震駭。中山乃偕陸皓東赴上海,晤王韜與商時政。王韜爲介紹於李鴻章幕府洋務文案羅豐祿。中山至天津攜其改革時政意見書請謁李鴻章。詎李拒絕不見中山失望,遂決計往檀香山。
二、檀香山革命運動之開始
檀香山又名「夏威夷群島」亦簡稱「檀島」華人稱其首都曰「檀香山正埠」。中有華人僑商約四萬餘人。孫中山之胞兄「眉」(號德彰),在夏威夷羣島所屬之茂宜島經營畜牧已數十年;有牛千數百頭,土人咸以「茂宜王」稱之。甲午歲中山至檀香山以「反清復漢」事商諸故舊親友是時,華僑風氣尙極閉錮。聞言多掩耳却走。中山居數月,僅得同志數十人。第一次,假卑涉銀行華經理何寛私寓開會列席者,有何寬、李昌、黃華恢、劉祥、劉壽、劉卓、黃亮、曹彩、鄧蔭南、鄭金、程蔚南、鐘木賢、李祿、宋居仁等十餘人。中山首先提議組織中國革命團體,定名曰「興中會」衆皆熱烈贊成,當推舉中山爲會長;永和泰號司事黃華恢為司庫;李昌等爲幹事。並發起募借起義軍債,規定成功之日加倍償還。當時得款數萬圓。其中孫眉協助最力。未幾中東戰事吿終,國人因馬關條約之耻辱,民氣異常激昂。中山認爲起義良機,乃偕鄧蔭南聯袂東返。舟過日本之橫濱,得船上售物商陳清之介紹,結識旅日僑商馮鏡如、紫珊兄弟及譚發。當給以興中討滿章程一大束,託其廣爲宣傳。馮等願竭力組織在日華人之革命團體並任立機關於横濱之責任,爲祖國革命聲援。中山極爲嘉勉詞,中山離日,越時未久,馮等所組織之興中會會所卽吿成立。乙未廣州革命之役失敗後革命黨人多遁往日本,卽賴有此組織。
三、楊衢雲之革命運動
興中會首領楊飛鴻(原名「合吉」,字「衆春」,別號「衢雲」),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三都鄕人;寄籍廣東香山。生於辛西(清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幼從其父清水讀於鄉。年十四,入香港國家船廠,習機械。因失愼斷右手中三指;乃轉習英文卒業後,任香港灣仔國家書院敎授。旋,充招商局書記長及新沙宣洋行船務副經理等職。為人仁厚和藹,急公好義尤富於愛國思想。以性好任俠,嘗從拳師習技擊術,頗有心得。甲申中法開釁,聞清廷訂斷送安南喪地辱國之約於我軍戰勝之際;卽抱定「反清復漢」之志。嘗於粵中物色同志;人皆目之爲狂,無應者。歲庚寅(清光緖十六年),與友人謝讚泰、溫宗堯、胡幹之、劉燕賓、陳芬、黃國瑜、羅文玉、周超岳等十六人;發起「輔仁文社」於香港以開通民智爲宗旨。初假劉燕賓所辦之炳記船務公司爲會議塲合,至壬辰年(清光緖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始設機關於百子里第一號二樓。楊衢雲被選爲會長。此會之內容,雖未涵政治上之激烈性質,然仍不能免香港警察之窺伺。謝讚泰(字聖安)廣東省開平縣人其父日生爲澳洲著名之僑商,屬洪門黨籍。時以滿族吞滅華夏之歷史,及恨不能救國迺浮海去國之抱負;訓迪其子歌泰及弟讚葉均幼承庭訓,排滿之觀念,殆成天性。故讚泰束髪讀書,卽以繼述先志爲務。及開楊衢雲有志反清,遂與訂刎頸交。輔文社之成立,讚泰之力爲多。乙未春,孫中山自檀香山返香港,欲聯合各地同志給合一新團體,以經營粵事。知楊衢雲、謝麗泰等有輔仁文社之組織,因與會議擴大組黨之大計。楊謝時亦正慮勢力薄弱,非關新途徑,無以進行其革命運動,得斯同志乃大喜,欣然相從。於是,孫楊兩派合併,而有擴大興中會之組織。雙方同志皆志同道合,融爲一體,中國國民革命之始基,於是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