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初期之革命運動):孫中山遊美及英京被難

節錄自《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卷一),第21~26,文公直等著,大同學會編輯,上海:新光書店,1929年



一、孫中山受任興中會長

自興中會成立至廣州革命失敗後數年,會長一職仍由楊衢雲擔任,並未改選。惟在楊衢雲南游期間,與各省會黨及日本志士之交際,概由孫中山任之。故孫中山在當時事實上已行會長職務。及己亥冬,畢永年與哥老會大龍頭張堯卿、李雲彪、楊鴻鈞、辜天祐等有聯合各秘密社會奉孫中山爲首領之議。會員之中有以孫中山爲衆望所歸,遂諷楊衢雲辭職,讓會長於孫中山者。適楊衛雲於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乘日輪鎌倉丸至香港。遂以此徵求謝讚泰之同意。謝讚泰深致贊同楊衢雲遂提出辭職,並推薦孫中山自代。未幾,興中、三合、哥老三會之代表在香港開會;同舉孫中山爲總會長,並特製總會長印綬,由日人宫崎寅藏齎往横濱,上諸孫中山其所以特稱「總會長』者,卽明示孫中山之被舉,由於三會之公意,與普通會長不同也。及庚子惠州革命之役失敗,楊衢雲被淸吏遣人賊殺,興中會自是停止軍事活動,無所發展孫中山至乙巳始聯合各省同志,與黃興一派之革命黨人合組『中華革命同盟會』。

二、孫中山初遊美洲 

乙未廣州革命不成,孫中山偕鄭士良、陳少白同至日本橫濱時,該處已有革命團體之組織,卽馮鏡如、馮紫珊兄弟及譚奮初等所組織之興中會。孫中山至,馮等召集同志僑商二十餘人開會歡迎,共商善後方法。當卽決議正式成立興中會分會,設會所於橫濱山下町一百七十五番,並選舉馮鏡如爲會長;趙明樂爲司庫、趙峰琴爲書記、馮紫珊、溫遇貴、溫炳臣、陳才、鄭曉初、陳和、梁達卿、黎煥堀等爲幹事,模規麤具,會務日有起色。文字言語之宣傳,頗具成績;而淸庭之忌亦益厲。是時,中日戰後和議吿成,淸廷新派之公使、領事將次入境,外間遂由日政府允許引渡革命黨之謠傳。孫中山亦以一時未能積極活動,乃與陳少白同斷髪改裝,決意遠游美洲向華僑競募鉅資,爲捲土重來之計。因向華僑同志商借旅費,詎各同志多以心餘力欠對。僅由馮氏兄弟以五百圓爲贈。孫中山得資乃以百圓與鄭士良囘國,使收拾餘衆,備圖再舉。另以百圓畀陳少白,作易服費。然後,隻身再渡檀香山,因檀香山係舊游之地,親戚故舊之僑彼者甚多,且該地已有興中會之組織;故孫中山擬往彼擴張黨勢,且募款爲第二次之發動。但時當新敗,且華僑多失學,思想閉塞,卒致和者了寥寥。孫中山居檀數月,徧歷夏威夷群島,舌敝唇焦,殊鮮效果。乃復繼績初志決計遠赴華僑人數較衆之美洲。稍事摒擋,卽於丙中(淸光緖二十二年) 正月離檀香山乘輪直赴美洲。

三、孫中山初次遊美之成績 

美洲華僑雖人數衆多,而風氣之蔽塞,較檀香山尤甚。旅檀華僑以香山人爲多;粤人與外人交際亦以香山人爲接近;故香山人得歐美風氣較先。孫中山初次在檀香山籌款泰半得自香山人,即因香山人尙較他處人爲開通也。旅美華僑則以二新、二平(新寧、新會、開平、恩平) 四邑之人居大多數,其頑固守舊之習慣,及崇拜官僚之思想,初不亞於內地民眾。中山初抵美時,於舊金山登陸,嗣乃經載路横過美洲大陸,以逹太平洋西岸之紐約。沿途經沙加緬度、芝加哥各城市,或用數日或十數日,所至皆向華僑痛言革命救國之眞理,及不可或緩之情形,冀其熱心國事,合力救亡。無如言者諄諄聽皆藐藐。甚且以中山爲謀反叛逆,畏如蛇蝎。其肯與往還者,僅基督敎徒數人而已,時華僑所立會館、堂號等各種團體,星羅碁布,邑界,姓界之劃分綦嚴。就中以「洪門致公堂』爲最大之團體會員衆多。其宗旨爲『反淸復明』,蓋閩、粵兩省所盛行之三合會之支派也。孫中山以其宗旨相同,在粵時因與鄭士良等交識得識會首甚多,於該會之內容得知大槪。故對洪門人士嘗苦心孤詣,勸其實行『革命排滿』之主張,與內地革命黨聯合進行,共舉大事。但致公堂會員對於洪門之本來主旨,早因失傳而不了解;所謂『反淸復明』 四字僅於『入闈』時,(洪門稱加盟爲『人闈』)時循例言之,彼等亦不知其義何在。故中山叩以宗旨,彼等皆瞠然不能置答。惟彼等雖遺忘其政治意義,而於「手足相顧患難相投』之情誼;則敬護遵守歷久勿替,故尙能兼固與擴大其團體,屹然爲華僑各大團體之冠。中山居美洲四個月,漸爲駐美淸使館及領事署中人所悉。對於中山之行止,極爲注意有與中山相友善者,吿以『使館將不利於君。』且勸中山留美已多時,旣無多活動不如且游英。

四、孫中山倫敦被難

孫中山以在美洲未能大活動,乃決計赴英於八月二十五日(陽曆十月一日)乘麥遮士狄師輪船抵英京倫敦:改名『陳文』,字『載之』,寓克賴旅館旣而得悉早年之受業師康徳黎及茅生(均英人)兩醫士,均返英已久,乃往訪之相見甚歡。康徳黎寓狄汪色街四十六號,鄰接中國公使館。中山時至康寓敍談。因於途上與使館隨員鄧琴齋邂逅。鄧與中山爲舊識,他鄕遇故,頗爲親近。鄧之友人亦以鄕誼之故,漸相結識;但不知此人卽是孫文也。至九月初五日(陽曆十月十一日),孫中山偶過使館門首,遇同鄕數人於道左,各以粵語問訊並邀中山入室略敍鄕誼。中山從之。詎入門後,卽被二人挾持登樓,禁諸一室中。旋卽有使館顧問英人馬凱尼,中國公使龔照瑷之親信也;於中山被囚後,馬凱尼卽入室,問以『爾是否卽孫文』中山應之。馬謂:『中國政府現欲得爾,予得駐美公使來電,知爾乘麥遮士狄輪船來英,故設法留爾於此,以待後命。』中山雖其憂,惟絕不以生死動念,但爲中國致痛!對於馬凱尼所言聽之而已。龔照瑷旣得中山,以爲奇功,陞擢可待;惟又恐英政府之干涉,致妨其大功;以致喜懼交縈,百計防範。使馬凱尼及館員吳宗濂嚴密看守,檢査並禁館中員役外出,以防走漏風息。故中山被禁六日,屢次設法求館中英人僕役,通信於康徳黎、茅生兩醫士求救;均爲使館職員搜去,不得逹。且因而偵察愈加嚴密。鄧琴齋亦託故人候,表示好感;但其用意在査探中山之行動,非有所愛於中山也。旋龔照瑷電呈得淸廷許可,出資三十萬圓租定克來公司之輪船,遄程囚送孫中山日,中山仍束手無策。嗣囚偶與英僕名『柯爾』者閒談,語涉基督敎,得知柯爾為基督敎信徒,因思得一策,即問柯爾『汝知土耳其君主殺戮阿美尼亞基督敎徒否?』柯爾領首。孫中山乃吿以『我爲基督敎徒,為仇敎之中國皇帝所嫉,視久欲捕而殺之,如土耳其君主之殺戮阿美尼亞人者。如今使館奉中國皇帝之命捕予,卽欲解還本國,置諸死地。因英國政府素重人道,保護宗敎,故將予秘密拘囚,不欲開諸外間。致生阻力。汝如能仗義解救,不獨爲中國之福,亦大足爲基督敎及英政府之助!請三思之』柯爾聞言,義形於色立卽首肯;且促中山速修密函,投諸彼所送來之煤簍中,乘間取去。

五、孫中山之脫險 

柯爾之妻,亦爲基督敎之信徒;聞其夫歸吿以中山之事及所託大憤!函偕夫持中山密函,分謁康徳黎、茅生兩醫士,極爲盡力。康德黎及茅生聞訊,大驚!急分頭奔走,多方設法徧謁蘇格蘭塲警長及外交部中人,請其援救。外、警兩署,初皆不信有此等事。於是、更延私家偵探密査使館舉動。『地球報』聞之,卽據實披露,並批評英政府外交之失禮,及中國使館之不法。英相沙士勃雷侯迺向中國公使嚴重交涉。馬凱尼堅不承認,龔照瑷且謀在公使館內掘地道移中山於別處。繼以英政府外交部査得中國公使館確有租賃克來公司輪船遄程往華情事;形勢愈趨嚴重。交涉益急。倫敦一般輿論,對此事尤形鼓躁。至是龔照瑷無法應,付恐釀大故,於己不利,遂不得不於九月十八日(陽曆十月二十三日)恢復孫中山之自由,以禮送其出館,馬凱尼猶悻悻然。當孫中山離外館時,館外羣衆萬頭攢動;咸欲瞻仰此中國革命黨首領之丰采。各報記者爭相投剌,得中山一言,如獲異寶。由是『孫逸仙』之名大顯。中山脫險後,卽遊歷徳、法、比諸國,考察政治者數月,旋返日本,謀就近策劃中國革命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