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初期之革命運動):中和堂與華僑學校

 節錄自《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卷一),第27、28頁,文公直等著,大同學會編輯,上海:新光書店,1929年



ー、南洋最初之革命團體

自孫中山赴美後,留日同志之進行較爲遜滯。陳少白移居山下町,五十三番,文經商店。生活狀況,極形窘迫。乃助馮鏡如編輯『華英字典』,由馮月酬筆資六十圓,以維旅居現狀。無何,楊衢雲、尤列先後東渡。孫中山住倫敦使館脫險後,亦來日;於是會務日盛,黨員漸衆。陳少白曾一度渡臺灣,得同志馬文秀、趙滿潮等教人。楊衢雲亦設帳授徒,藉資糊口。尤列則發起中和堂,専聯絡工界,從之者頗不乏人。丁酉(淸光緒二十三年)秋間,僑商集議於中華會館提議組織大同學校,以振興華僑子弟之敎育;孫中山薦梁啓超爲掌敎,康有爲以梁不能來,改薦徐勤承之。徐勤旣至日爲康黨培植勢力,所聘敎員如梁啓田、湯覺頓、陳默盫、陳蔭農、盧湘父、鏡卓京、林奎諸人皆康有為之門徒。大都出身科舉,長於文學。其交際手段,遠在革命黨人之上。大同學堂之董事,原以興中會員居多數。至是日與徐勤等往還,耳濡目染,輒爲所化。及戊成七月淸帝愛新覺羅載湉厲行變法,召用康、梁,橫濱康徒,莫不弾冠相慶。而僑商亦趨炎附勢,漸與興中會脫離關繫。於是横濱興中會,遂有江河日下之勢。惟中和堂則以工界爲本位;會員多思想簡單,宗旨純一,淡於權勢;雖非興中會之嫡系,而竟能卓然與保皇黨相反峙。至民國成立後,猶持久不衰。其後尤列在南洋星嘉坡,檳榔嶼、吉隆坡、壩羅、怡保、芙蓉各埠組織中和堂分部。在同盟會成立以前,南洋之革命團體,當以中和堂爲較早。

二、大同學堂與華僑學堂

大同學堂於戊戌後,已成保皇會之機關學堂。華僑子弟非隸保皇會籍者,輒被排擠。因是橫濱華僑中以興中會員及基督敎徒、三江幫、各團體,乃合組一學堂名曰『華僑學堂』。先後延趙嶧琴、郭外峯、瞿美徒、廖卓盦、胡毅生等,充校長、敎習等職。隱然與大同學堂各樹一幟,對峙相抗。此外,神戶華僑所立學堂,亦分兩派。此種界限迄未消泯。後來同盟會與保皇黨之論戰。卽肇端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