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卷一),第28~36,文公直等著,大同學會編輯,上海:新光書店,1929年
ー、革命保皇兩黨衝突之原因
革命的興中會與君憲的保皇會之宗旨之不相合,無待詮釋。惟保皇會首領康有爲梁啓超;初亦以『救國』二字爲號召。戊戌以前,文廷式創『強學會』於北京,聯名上書,昌言救國。聲譽之隆,震動全國;是爲中國政治集團之始,亦卽政黨之最早者,且爲改革政治最初之強有力的呼聲。康有爲欲利用之,乃加入爲會員,培植無羽,結納會員;排擠文廷式,取而代之。復爲公車上書之舉,以聳當時社會之觀聽。強學會遂成康有為之機關,其徒梁啓超則辦『時務報』於上海,提倡新學,名動一時。於國內政治之革新及靑年思想之進步,頗有相當之關繫;則爲不可磨之事實。故革命先進如孫中山、楊衢雲、陳少白等,於保皇會成立以前,與康、梁徒侶,往還不絕。中山、衛雲、少白在香港、澳門間,嘗與康廣仁(有為之弟)、何易一、陳千秋商略革命,且薦梁啓超充橫濱華僑學校校長。章炳麟與康、梁交尤厚,且助梁啓超任時務報記者。後復助梁充『上 海廣智書局』編輯。常時兩黨雖宗旨絕對不可合作,而同致カ於國事。嗣保皇會成立,旋復改 稱『帝國憲政會』。其保救淸帝,反對革命之言論,公然宣傳;於是革命黨人目康有爲等爲漢奸,斥之曰:『忘親事仇,殘同媚異。』海內外兩黨機關報大開論戰,勢同敵國。直至民國吿成後,兩黨各自演化,永爲敵黨。
二、兩黨在日勢力之消長
興中會在海外之分會,除檀香山外,卽以在日本橫濱之分會爲最有勢力,實カ極充。孫中山及陳少白、楊衢雲於廣州革命失敗後,因淸廷之壓迫,不見容於英之香港政府,均常逗留横濱,假該處爲第二次活動之策源地,時橫濱興中會之會員,有百數十人;多屬著名僑商。至丙申冬,鄭汝磬、馮鏡如等組織學校敎育僑商子弟,欲由祖國聘新學家,往任敎職就商於孫中山。中山乃薦梁啓超充敎員並代定名曰『中西學校』。蓋興中會員從事於敎育界者絕少,而康有爲則講學二十年,徒侶廣衆;孫中山旣與康同任國事,則辦學延師,自不能不假助於康。鄺汝磬特中山介紹函赴上海,謁康有爲於旅次。康以梁啓超方任時務報編輯,不能分身改薦徐勤爲代。且助以陳默盦、陳蔭農、湯覺頓等。復謂『中西』二字欠雅,爲易名『大同』親書『大同學堂』四字門額爲贈。徐勤等旣抵日本初,與孫中山、陳少白時和過從,引爲同志及漸實握教育機關,與僑商朝夕酬酢,友誼日深,且有同來之同學,皆任敎員為之,輔交際漸廣,興中會方面:則中山奔走各埠,無暇専注横濱,僅留陳少白、楊衢雲一、二人來往東京、橫濱間,從事接洽,自非徐勤等保皇會之敵。故徐勤在日年餘,而橫濱之保皇會對興中會漸成喧賓奪主之勢。
三、保皇黨戊戌失敗後之氣燄
戊戌康有爲、梁啓超等謀變法圖強,與淸帝愛新覺羅載湉密計,消滅頑固派將不利於那拉氏(西太后,卽慈禧太后),聯絡袁世凱。擬藉其新建陸軍之力舉事。袁世凱遽向那拉氏吿密致事洩,帝被囚;康廣仁、楊銳等六人死焉,時人謂之『六君子』。康、梁師徒亡命日本,孫中山、陳少白以同屬逋客,親往慰問,且商以後合作問題。但康有爲得淸帝之眷顧,以帝師自居,目革命爲大逆不道,深恐為所牽累,故託辭不見孫中山。是爲兩黨日後軋轢之最大原囚。未幾,機濱有保皇分會之設,僑商之興中會員多加入。同時,大同學堂且有「不許孫文到堂』之標語,梁啓超發刊『淸議報』於橫濱,大倡『勤王』之說,且攻擊民主革命甚力。由是,兩黨交惡日甚,勢成水火。當時,徐勤曾致書日人宮崎寅藏,力辯無攻訐孫中山之事,錄其原函如下:
睽別幾月,音問杏然。僕到港已得見貴領事。到澳,得與田野氏晨夕接談。頃由粵返學校,事颇繁,未能親自來談,乞諒之!前聞田野氏云:貴邦人士咸疑僕大攻孫文,且疑『天津國民報』所刊『中山樵傳』係出自僕手。聞言之下殊堪驚異,僕與中山樵,宗旨不同,語言不合;人人得而知之。至於攻訐陰私之事,令人無以自立,此皆無耻小人之所爲,僕雖不徳,何忍為之?而貴邦人所以致疑者,此必有一、二人造爲浮言,以惑貴邦人聽聞耳;僕實絕無此事也。今支那之局,譬之:海舟遇風,其勢將覆,而舟人猶復互相爭鬭,以任其溺滅;雖下愚之人,不致若是。貴邦人成其血誠,乃心東亞特以此相規勸;僕實感謝不止!而猶斤斤以自辦者,蓋欲洗不白之寃,而釋四方之疑也。先生人望所宗,惓惓於僕;故敢以此相吿。先生事暇,乞到學校一談,康師,梁、王二友皆託仁宇之下;僕等他日何以報之?大同學校又蒙犬養先生爲名譽校長,危而復安,而功德更不可言狀!専此敬問大安!田野、松崗二氏在澳甚安。弟 徐勤叩稟 中曆卅日
興中會 |
地點 |
時代 |
主持人 |
保皇會 |
地點 |
時代 |
主持人 |
中國報 |
香港 |
新丑 |
陳少白、黃世仲、陳思仲 |
領海報 |
廣州 |
新丑 |
胡顯顎 |
中國報 |
香港 |
乙巳以後 |
朱執信、馮自由、陳春生 |
商報 |
香港 |
乙巳以後 |
徐勤、吳憲予 |
民生日報 |
檀香山 |
甲辰 |
程蔚南、張孺伯 |
新中國報 |
檀香山 |
甲辰 |
陳繼儼、梁文卿 |
大同報 |
舊金山 |
甲辰 |
唐瓊章、劉成愚 |
文興報 |
檀香山 |
甲辰 |
梁朝杰、梁君可 |
民報 |
東京 |
丙午 |
章炳麟、胡漢民、朱執信、汪精衛 |
新民叢報 |
橫濱 |
丙午 |
梁啟超 |
中興日報 |
星加坡 |
丁未 |
田桐、周杜鵑、張紹軒、汪精衛 |
南洋總匯報 |
星加坡 |
丙午 |
徐勤、吳憲予 |
自由新報 |
檀香山 |
丁未以後 |
盧信、溫雄飛 |
新中國報 |
檀香山 |
丁未以後 |
陳繼儼、梁文卿 |
華英報 |
雲高華 |
戊申 |
周天麟、崔通約 |
日新報 |
雲高華 |
戊申 |
何卓競、黃孔昭 |
大漢報 |
雲高華 |
庚戌 |
馮自由 |
日新報 |
雲高華 |
庚戌 |
梁文卿 |
少年報 |
舊金山 |
庚戌 |
黃楚伍、黃芸蘇 |
世界報 |
舊金山 |
庚戌 |
梁朝杰、梁君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