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簡史:長城各口戰事

長城各口戰事
時間:民國22年(1933年)3月1日至5月31日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偽滿洲國」在日本關東軍扶持下宣告成立;21年(1932年)4月起,日軍向榆關、綏中增兵尋釁。22年(1933年)1月奪取榆關,威脅冀東,並宣稱熱河為偽滿洲國之一省。民國22年(1933年)3月初,日本關東軍向我長城地帶進攻,國軍除第29軍外,中央軍委會另派遣第25師(關麟徵)及第2師(黃杰)在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冷口、南天門等長城關口,據險抵抗,與日軍激戰2月餘,獲得輝煌戰果;當時國軍武器簡陋,很多士兵只配發大刀一口,3月9日的「喜峰口大捷」,就是第29軍「大刀隊」夜襲所創。

因受剿共牽制,國軍精銳未能及時馳援,致日軍由冷口突入,直驅威脅平津。因日軍戰場擴大、兵力不足,遂經由英使藍博森提議停戰;5月31日,國民政府本「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與日本簽訂「塘沽停戰協定」,由熊斌與日方代表簽字,劃定冀東22縣為「非武裝區」,中國軍隊不得進入,日軍也退回長城以北。從此華北多事,冀、察、綏成為日軍次一侵略目標。



作戰序列:


中國方面



日本方面

相關圖集

國軍在長城各要口與敵交戰

日軍佔領熱河,國軍堅守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