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會對四維的反思


中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四維」,是重禮、尚義、崇廉、知恥

《管子》牧民篇有如下文字,應為「四維」的源起: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

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

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動新生活運動

確立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地位

並重新解釋為:

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再增修戰時的意義為

禮是嚴嚴整整的紀律,義是慷慷慨慨的犧牲

廉是實實在在的節約,恥是轟轟烈烈的奮鬥


至此反思起來:

論禮,前輩們之所以能在平時做到規規矩矩的態度、在抗戰時做到嚴嚴整整的紀律,就是因為前輩們願意用恭敬、仁愛的心,按該有的態度與規矩待人處事,在國難當頭時,更是抱著這種敬愛的心去對待國家大事。

論義,無論平時正正當當的行為,戰時慷慷慨慨的犧牲,前輩們所憑的,不都是心中的一把尺嗎?大到歷史上為國家人民挺身而出的先賢先烈,小到我們這些堂堂正正待人接物的平凡人,我們每人心中的一把尺,不正是道德二字嗎?

論廉,與貪污相對,《莊子》說:「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就是拒絕為了私利、私慾而去做不正當的勾當,留一身清清白白。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國家一窮二白,「節約」就更是清廉的代名詞了。為什麼要「做人清白」?不正是因為「做人清白」是對自己的期許嗎?為什麼要「相忍為國」?不正是因為國家就是我們共同的願景嗎?

論恥,論切切實實的覺悟,論轟轟烈烈的奮鬥。前輩們在平時覺悟的是什麼?戰時奮鬥的是什麼?今人有句諷刺政客的玩笑話:「知恥近乎勇,無恥近乎神勇」,滿口良心,卻作奸犯科的人到處都有。而那些平時、戰時面對威脅利誘,能勇敢拒絕做出違背良心的行為、賣國求榮,而跳下去轟轟烈烈奮鬥的人,才是真正良心覺悟的人。說白了,切實的覺悟、轟烈的奮鬥,不就是因為一個人真正有覺悟去勇敢實踐自己的良心嗎?


若是如此,那麼我們今天便可以說:

禮是為敬愛而規規矩矩

義是為道德而慷慨犧牲

廉是為願景而清白做人

恥是為良心而勇敢奮鬥


若我們從「禮」感受到一個人的舉止、態度都規規矩矩,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敬愛,我們想要回應這份好意,自然就願意去學著怎麼實踐。


若我們從「義」感受到一個人的慷慨犧牲,是因為心中高尚的道德,我們希望效法追隨,自然就願意追求道德。


若清白做人是我們自己的願景,我們自然願意背私為公,真正做到清「廉」。


若我們能透過克服困難,體認到良心是值得我們一生實踐的寶貝,不管說什麼都會勇往直前,我們自然會以違背良心的言行為「恥」。


古聖先賢用盡各種角度解釋禮義廉恥,想要傳達的,不正是這些做人的道理嗎?傳統美德的「美」之所在,不就是我們從四維之中感受到的「真善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