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滬事變
時間:民國21年(1932年)1月28日至5月5日
作戰概要: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陸軍兵不血刃侵占我東北後,激起日本海軍亟謀南進發展,並藉以轉移國際視聽,暗示各國承認東北既成事實;民國21年(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假藉5名日本和尚在上海遭毆打為由,遂以「護僑」之名,出兵上海,國民政府為免事態擴大,忍讓謀求和平;詎料日軍突增兵襲擊,全國上下忍無可忍,國軍被迫起而抵抗,淞滬血戰因而爆發,史稱「一二八事變」。國軍第19路軍與第5軍忠勇抵抗月餘,迫使日軍先是動用海軍航空母艦、陸戰隊,繼之陸軍投入增援;期間四度更換主帥,第19路軍在寶山鐵路附近陣地陸軍投入增援;期間四度更換主帥,使用7萬兵力。國軍方面,雖只有5萬人,仍士氣如虹,堅強抵抗,造成日軍傷亡萬餘人的慘重損失。5月5日,經「國際聯盟」調停,訂定〈淞滬停戰協定〉,日本被裁定「無條件退兵」。本次作戰國軍的英勇表現,激勵國人團結抗日的民心,也堅定抗戰的信念。
戰略地圖:
作戰序列:
中國方面
日本方面
圖片集:
 |
第19路軍在上海閘北奮起抵抗 |
 |
第19路軍在寶山鐵路附近陣地 |
 |
上海市民組織的義勇軍整裝待發 |
 |
第19軍軍長蔡廷鍇檢閱前線戰士 |
 |
江灣鎮被日軍毀成一片瓦礫 |
 |
蘇州舉行「陣亡將士追悼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