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行易、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國父孫中山先生解釋了一大堆,講來講去終於講出了問題的核心:「故其問題已不在能知不能知、能行不能行也,而直在欲不欲耳。」(《心理建設》第七章)
時人找理由「知易行難」,國父拿自己研究國家前途的經驗說:「知難行易、知必能行」。
時人又找理由說「喔,所以我得等到我通通都知道了,我才能做,那我還是等都知道了再說吧!」國父只好又說:「不知亦能行」。
時人最後又說「那既然這樣的話,我就去找找有沒有速成之法囉!」
國父終於受不了了,說:「傻瓜,重點根本不是這些,重點是你到底想不想認真幹!」
是的,「知難行易」:「建構出營養學、知道吃什麼才營養很難,把營養吃進肚子倒簡單」
「知必能行」:「我了解了營養學知識,當然就能吃得好」
「不知亦能行」:「幾千年前根本沒有營養學,可是我不吃會餓死,雖然肯定不比那些懂得營養學的人吃得營養,但要吃當然還是能吃,照樣能活。我難道要先等到取得了營養學學位了才能開始吃東西嗎?」
說了這麼多,國父一篇《心理建設》分了整整八章,其實只有一個結論:
對於一個認真想做事的人來說:
做事固然是「幹就完了」,但想當領頭羊,就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嚴謹行事,而不是囫圇吞棗、隨隨便便。這是責任問題。
做事情固然要圖個方便,但絕對不是把自己的腦子交給人家。
做事情難免要遇到困難,但「難」絕對不是自己退縮或觀望的藉口。
如果今天有人問光復會:
「光復會有革命的辦法嗎?」
光復會會回答:「有。」
然後反問:
「你也是真心想幹革命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