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簡史:淞滬會戰

 淞 滬 會 戰 
時間:民國26年(1937年)8月13日至12月13日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在全國各地啟釁,企圖威脅首都南京,迫我屈服。民國26年8月7日國防會議決定全面抗戰,採用持久消耗戰略。12日,日本海軍陸戰隊於虹口越界突向我駐軍攻擊,國軍當即決定發起反擊,淞滬會戰於焉展開。14日我空軍於杭州筧橋上空首創大捷,重創日本海軍鹿屋航空隊;我海軍則以阻塞水道、布放水雷,擊傷日本出雲艦等多艘作戰艦。國軍攻勢之目的,在誘使日軍主力轉戰華東。15日,日軍下達全國動員令,分別向平津、上海集中兵力。此後雙方各有攻守,並不斷增兵;國軍總計投入70個師,日軍亦達9個師團30餘萬人。11月5日後,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我軍雖被迫轉進,然第88師524團仍派出1營兵力,由謝晉元團附堅守四行倉庫(史稱八百壯士)。另女童子軍楊惠敏冒險游泳渡河,向守軍獻上國旗,其英勇事蹟傳遍全國,寫下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此役國軍傷亡30餘萬人,日軍亦傷亡4萬餘人,除贏得國際讚譽,並為持久抗戰創造有利態勢。

戰鬥序列:

中國




日本


圖集:


蔣委員長兼戰區司令官,親赴前線研 判敵情
 

淞滬會戰36師旅長彭光輯前線指揮作戰

國軍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陣地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四行倉庫,屋頂飄揚我國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