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當想要做事情,被所有人懷疑,否定時,不外乎兩種情形:
一、自己想做的事是傷天害理的事情。
二、自己擋了人家財路,攪了人家維持現狀的局。
推翻共產重建民國當屬後者,革命如果成功,的確就會打破現狀,但大多數人會對打破現狀感到不安,所以寧可選擇維持現狀。至於是否真的是擋人財路,至少短視近利的人是這麼以為的。
在這種情況下,總感覺「爹不親、娘不認」是正常的,人數少是正常的,困難多是正常的,會有絕望感是正常的。我們永遠無法預期這種狀況什麼時候結束,但越是如此,就越是要克服困難,終是能有志竟成。
以中國為例,孫中山先生曾在《心理建設》第八章自述:
「茲篇所述,皆就予三十年來所記憶之事實而追述之。由立志之日起至同盟會成立之時,幾為予一人之革命也...」
「唉,從我立志幹革命開始,直到同盟會成立這段時間,簡直是老孫我一個人幹的革命...」
「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惟庚子失敗之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歎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第一次革命失敗的時候,每個人都當我們是亂臣賊子,大逆不道,我們就跟過街老鼠一樣,舉國輿論人人喊打。但第二次革命失敗之後,竟開始有人為我們扼腕嘆息...」
國父前半篇描述的,都是令人灰心的經歷:宣傳碰壁、錢財少少、人力寥寥,不只革命思想被笑為天方夜譚,更有人因為灰心於革命失敗而半路退出。可誰知道,等到第二次革命失敗後,風潮大起,革命事業一日千里,一夕水漲船高。雖如此,自己籌畫的十次革命,依舊每次都失敗。結果等到武昌起義終於成功,歡呼聲結束之後,人們紛紛回頭考證,卻發現能夠找到名字的革命同志,全國總計四萬萬的人口中,只佔了三、四千個而已。
中國革命黨人,即便全國總計二十幾次革命,每一場都失敗。革命黨人每天、每月,都在籌備革命上遭遇困難,甚至連自己的生計都可能發生問題。但是對他們來說,成敗只有「成功」與「在成功的路上」這一區別,「放棄才是真失敗」。他們心裡也非常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因此他們也會不斷籌備革命,直到大清被推翻為止,而他們也真的成功了。大清一倒,大陸光復。
事實證明,人數、困難、絕望感...並不代表什麼。四面楚歌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影響,能讓我們停下腳步的人只有我們自己。會問我們革命黨人有多少,來決定要不要加入,多半就只是抱著觀望的心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