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初期之革命運動):東京留學界之革命潮

 


節錄自《中華民國革命建國史》(卷一),第36~40,文公直等著,大同學會編輯,上海:新光書店,1929年

一、留日學界自動革命思想

        我國留日學生之提倡革命,始於己亥、庚子兩年時,留日學生不滿百人,持根本改革之激烈論調者,殆過半數。就中如:戢翼暈(元丞)、沈翔雲(虬齋)、林圭、秦鼎銘(力山)、王寵惠、鄭貫一、馮斯巒、黎科、傅慈祥、蔡艮寅(松坡--卽蔡顎)、李炳寰、田邦璿、蔡忠浩、吳祿貞(綬卿)、吳念慈、馮自由、劉道一、鄭保丞、蔡成煜等數十人;莫不高唱『排滿』之說。康有爲門下如梁啓超、韓文舉、張智若、歐榘甲、梁子剛、羅伯雅等;亦爲思潮成化時,在横濱淸議報吐露其反對, 異族之意見;致被其師函電切責。於此,足見當時留日學界之趨勢。且其時留日學界之革命思潮,純然出於自動,絕非受任何方面宣傳之影響。蓋彼時尙皆心醉於『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之學説。各以盧騷、福祿特爾、華盛頓、丹頓、羅伯斯比,諸偉人相期許。故庚子七月,唐オ常溪口之役,留日學生之參與其事者,二十餘人失敗之日,與唐才常同時殉難甚夥是爲留日學界—或竟是中國學生革命,流血之始,亦卽最初之為國犠牲也。

二、最初之留學界革命出版物

己亥(淸光緒二十五年)冬,留日學界始發刊雜誌三種:爲『鐸書彙編』江蘇人楊廷棟、楊蔭杭、雷無等主持之所譯西籍,如盧騷之「民約論」,孟德斯鳩之『萬法精理』,約翰穆勒之『自由原論』等書,皆於靑年思想之進歩,至有關繫;二為『開智錄』,粵人鄭貫一、馮斯樂、馮自由等主持之,此報為旬刊在橫滨出版,専發揮『自由平等』學說於南洋及美洲各埠,頗爲風行(鄭貫一時任保皇機關之淸議報編輯,因發刊是報,為梁啓超所逐。)留日學生之出版物,此二報・實開其先河。及庚子冬,沈翔雲、戢翼暈、秦力山,、楊廷棟、楊蔭杭、雷奮、王寵惠等,更發刊「國民報』於東京爲最早之鼓吹民族主義者。篇末,附以英文論説,由王寵惠任撰述。

三、留日學界最初之團體  

        留日學界之有團體組織以『勵志會』爲早。此會之目的,在聯絡情感,策勵志節對於國家別無政見。惟發刊鐸書彙編及參加漢口發難諸人,多屬此會之分子,是以此實爲帯有幾分革命性之團體。於革命運動頗有相當之關繫。『廣東獨立協會』爲粵籍留日學生鄭貫ー、李自重、馮斯樂、王寵恵、馮白由、梁仲漱等所組織,成立於辛丑(淸光緒二十七年)春間。主張廣東向淸政府宣告獨立之說,留日華僑入會者頗不乏人,孫中山時居橫濱,賛助頗力,粵籍留學生與中山發生密切之關繫,卽始自斯時。

四、留學生會館與亡國紀念會

辛丑壬寅之間,各省留日學生漸增至數千人,乃組織『留學生會館』於神田駿河臺。開幕之日,吳祿貞演說,喻該會館為美國費城之獨立廳。壬寅三月章炳麟(太炎)、秦力山、馮自由、馬君武等發起「支那亡國紀念會」,被淸公使蔡鈞要求日政府禁止開會。然屈期各省學生赴上海精養軒參加者,不絕於途,莫不廢然而返。未經吳敬恆(稚暉)奉粵都督陶模之命,偕速成師範生胡衍鴻(卽胡漢民)等東渡。是年,八月留日學界因反對取締學生事件與中國公使蔡鈞大起衝突。吳敬恆在使館抗爭最力,蔡鈞請日政府以警察逐吳敬恆返國。吳敬恆被解,時憤然躍入城濠。賴日警援救。得不死。留日學生因此事頗有歸國者。

五、新年團拜之激烈宣傳

癸卯(淸光緒二十九年)元旦各省留日學生在駿河臺留學生會館舉行新團拜典禮;到者千餘人淸公使蔡鈞亦至。時有廣西人馬君武,湖北人劉成禺,先後演說滿洲呑滅中國之歷史,主張非排除滿洲專制,恢復漢人主權;不足以救中國!慷慨激昂,閣座鼓掌。時,滿淸宗室長福亦在座,起而駁難,爲衆呵斥而止。事後,劉成禺因此被開去成城學校學籍,不許入仕官學校。長福則由蔡鈞力保得充橫濱領事。

六、拒俄義勇隊之組織

癸卯四月留學界以俄羅斯強占我東三省,發起『拒俄義勇隊』,旋改稱『軍國民敎育會』舉藍天蔚爲隊長。報名者逾千人,每日操演不懈。旋爲日本政府禁止。衆乃推鈕永建、楊樵二人囘國,謁直督袁世凱,請其出兵拒俄,留日學生願爲前鋒,効死力。袁世凯不納,且有不利於二代表之意;鈕永建等狼狽離天津。留學界聞而大憤!咸痛恨滿政府之徒心賣國,主張益激烈。

七、革命軍事學校之初設 

癸卯秋間孫中山自南洋抵日本,適上海發生蘇報案事件,陳範、陳撷芬、黃中央等先後東渡。留學生劉成禺、楊度、馬君武、胡毅生、李自重、黎勇錫、馮自由、伍嘉杰、桂少偉、盧少岐、李錫靑、程家檉諸人;均往還東京、橫濱,絡繹不絕。一時,橫濱山下町之孫寓,空氣極形緊張。是年,冬,李自重、黎勇錫、胡毅生等十四人組織『軍事學校』於靑山附近此爲革命黨自設軍事學校之第一次。

八、革命書報之盛興

        癸卯、甲辰、二年,爲留日學界革命書報最盛時期,劉成禹新由陳少白介紹識孫中山於橫濱水樂樓後,乃函約孫中山會談於東京竹枝園。並邀程家檉、李書城、時功玖、程明超、吳炳樅等相敍。未幾遂有『湖北學生界』之出版,發行至第四號而止。旋改名『漢聲』,繼續出版。於是,蘇人秦毓鎏、張肇桐等,發刊『江蘇』,浙人蔣方震、申江東、蔣尊簋等,發刊『浙江潮』、湘人陳天華、楊篤生、梁煥彝、樊錐等,發刊『遊學譯編』及『新湖南』;此外,出版物如『猛囘頭』、『警世鐘』、『國民必讀』、『最近政見之評決』、『漢幟』、『太平天國戰史』、『二十世紀之支那』等等刊物著作品;繽紛競起,盛極一時。

九、華興會之組織

甲辰春,湘人黃軫(卽黃興)、劉揆一、陳天華、楊篤生等,在東京發起『華興會』爲湘省革命機關。湖南省學生之入會者,異常踴躍;旋又組織『同仇會』,爲聯絡會黨機關。黃、劉、陳、楊等先後歸國,謀大舉。是年,九月以事洩失敗,再渡日本。十一月,淸廷令駐日公使楊樞密査學生組織,同仇會內容,詳細報吿。

十、陳天華之失敗

乙已(淸光緒三十一年)春間,各國忽轟傅瓜分中國之說,留日學界聞之極形恐慌,陳天華提議由留學生全體選派代表歸國,向淸廷請願,立卽立憲以救危亡。陳天唯本係革命黨員,至是,忽萌立憲之想,聞者雖以爲異。但,陳天華此舉固別有懐抱,故同志多諒解之。各省同鄕會因此皆開會討論可否問題;結果反對者占大多數,陳天華之議遂被打消。其後,陳天華與宋教仁發刊『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以排日論詞過激,爲日本政府所禁止。而其言論則傳誦 一時。國內受其影響甚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