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甫將軍原名張鍾靈,陝西省長安縣人,生於民國前8年。1923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在歷史系完成一年學業,受當時從軍報國風氣感召,張將軍毅然投筆從戎,先到河南開封加入胡景翼的軍官訓練團,後在于右任的推薦下投考黃埔軍校,順利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就讀,修步兵官科。
軍校畢業後參加北伐戰役,從第21師最基層的步兵排見習官做起,因作戰表現身先士卒、積極勇敢,屢獲拔擢。民國21年,時任團長的張將軍奉命進剿共軍,部隊一路追擊,共軍被殺得大敗,胡宗南連誇張將軍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央組建第74軍,張靈甫將軍出任第305團團長,上任後,率部緊急奔赴淞滬戰場,在著名的羅店、嘉定戰役中,多次帶領全團官兵抵抗並擊退日軍攻勢。
淞滬戰役後,張將軍隨第74軍守衛南京,率團阻擊日軍第18師團,戰鬥中負傷仍堅持指揮,完成任務,並奉令堅守雨花台、華嚴村一線。這時,日軍又再調集部隊強襲猛攻,張將軍率全團官兵拼死抵抗,使日軍的進攻一次次受挫,因而被提昇為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隨後在民國27年10月的武漢保衛戰中,74軍參加著名的萬家岭戰役,這場戰役中,張靈甫將軍帶領一批精兵強將,從人跡罕至的張古山背面進行襲擊,日軍飛機重砲頑強反抗,張將軍身中彈片多處仍率部死戰,經五晝夜激戰,終於與友軍合作殲滅了松浦淳六郎率領的日軍第106師團。74軍一戰成名,從此成為國軍主力之一,而張將軍也因此獲蔣委員長頒發雲麾勳章,晉任153旅旅長。
民國27年底,第74軍駐紮在長沙,在慘烈的長沙大火中,張靈甫更是親自率領部隊官兵幫助百姓,在滿目瘡痍中重建家園。民國28年3月,日軍發起南昌會戰,國軍動用74軍緊急馳援,以確保高安要點,屏障南昌左翼,張靈甫的153旅在祥符觀與日軍激戰,戰鬥中張靈甫右膝蓋中彈受傷,裹傷後繼續指揮作戰,戰後遠赴香港瑪麗醫院就醫,經醫師診療表示必須住院修養,但張將軍心繫軍情,仍立即出院返防,導致從此不良於行,走起路一跛一拐,被稱為「跛腿將軍」。
民國3 0年春,國軍與日軍展開江西上高會戰,日軍第33師團被擊破,傷亡慘重,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被殲約10分之7,國軍總計斃傷日軍1萬5千多人,戰後,第74軍因戰功顯赫,榮獲蔣委員長第1號武功狀和軍隊最高榮譽「飛虎旗」,並被譽為「抗日鐵軍」。
民國33年長衡會戰結束,張靈甫已是「抗日鐵軍」74軍少將副軍長了,這時,透過他74軍同僚的一再介紹和催促,和比他小25歲的妻子王玉齡相識相戀。
民國34年3月,中美空軍混合大隊不斷轟炸日本本土,處在日暮途窮的日軍決意孤注一擲,擠出兵力,抽調阪西一良指揮的20軍共計20萬人馬,企圖攻下中美空軍混合大隊的基地芷江,打通湘黔公路,欲扭轉整個中國戰場的頹勢;5月15日,雪峰山戰役爆發,經一番慘烈戰鬥,日軍共被各路國軍斃傷達八萬多人。雪峰山戰役結束後,張靈甫被稱為「常勝將軍」,戰後獲頒三等寶鼎勳章及美國金質自由獎章,並升任74軍中將軍長。
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74軍獲極高榮譽,作為御林軍守衛南京,張靈甫將軍兼任南京警備司令。並在那一年的秋天與王玉齡女士在上海結婚後定居南京。民國35年,張將軍奉令率領整編後的第74師剿共,先後攻克共軍佔領的淮安、淮陰、寶應等重鎮,直取臨沂與蒙陰,一路兵威浩蕩,當接收臨沂入城時,盡顯抗日鐵軍軍威,多少年後,臨沂城的老人提起當年的74師仍然是激動萬分,那種抗戰勝利後看著國軍戰功赫赫的隊伍,浩浩蕩蕩的民族自豪感仍是刻骨銘心的。而從當年張靈甫將軍致所屬將士官兵的親筆函中,就可以看出這位「常勝將軍」在治軍方面的嚴謹與對軍人榮譽的重視。
民國36年5月13日,就在張靈甫軍攻勢猛烈之際,隱藏在軍中的共諜伺機滲透謀畫,以十萬人海戰術圍攻張將軍於孟良崮的計畫,經過日夜猛攻,雙方傷亡均十分慘重,三天三夜的激烈戰鬥,國軍糧彈飲水極度匱乏,卻仍然是戰志昂揚、屹立不搖。到了5月16日傍晚,山腹各陣地已陸續被共軍攻佔,張將軍所指揮的部隊雖堅守孟良崮最高峰,但共軍的迫擊砲和槍榴彈已可向山頂做有效射擊。眼看局勢已緊急萬分,生死榮辱,全在一念之間,於是張將軍下令焚燬重要文件和個人的勳表獎章,召集重要幹部,神色鎮定,態度嚴肅的當眾宣示:「戰局已無可挽救,自身決定以死而全我軍人氣節,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部屬與人民!」副師長蔡仁傑少將即高聲道:「師長以死報國,我等義無反顧!」旋即分別立下遺書,並向上級拍發電報:「本師已盡最大努力,惟有捨身成仁,以報國家與領袖。」隨後眾人舉槍自戕成仁,一代抗日名將、常勝將軍就此與世長辭。張靈甫將軍當時所寫遺書,後經由公子張道宇先生刻於石板轉贈忠烈祠與陸軍官校,書中內容如下:「十餘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決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字字句句盪氣迴腸、慷慨激昂,真正符合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境界。
時窮節見,張將軍舉槍自戕,寫下了驚天動地泣鬼神的一頁史蹟,而副師長蔡仁傑將軍並一同壯烈殉國,更可見張靈甫將軍治軍帶兵,教忠教孝的輝煌成效。當我們走進陸軍官校「仁傑樓」時,可以發現正門右側懸掛蔡仁傑將軍的傳略,翔實敘述他一生戎馬的英勇事蹟,不論是「八一三淞滬之役」的苦戰,力抗強敵,或是創下殲滅日軍聯隊的「贛北大捷」、在湘西誘敵深入的「湘西大捷」,或是在孟良崮的以死殉國,都輝映出他追隨張靈甫將軍「只見一義,不見生死」的忠勇精神和軍人魂,深值黃埔子弟學習和效法。
據說當張將軍在壯烈成仁之時,燦爛的晚霞染紅了天際,繼而烏雲四合,狂風大作,彷彿上天也為這一幕而慟楚哀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張靈甫與蔡仁傑將軍雖然在孟良崮犧牲了,但是他們的英勇精神卻永留人間。
民國36年3月,張靈甫將軍夫人王玉齡在南京別墅中生下兒子張道宇,幾10天後就接到張靈甫陣亡的消息。那一年,王玉齡19歲,一年後王玉齡告別了南京來台定居,並於民國41年赴美工作直到退休。王玉齡一直想念張靈甫將軍,沒有再嫁,50多年後輾轉托人尋回了將軍的遺骨,安葬在上海浦東玫瑰墓園。擺放在玫瑰墓園二樓的「室內葬紀念區」純白玉晶石上,刻寫著將軍夫人王玉齡的哀思:「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凄凄往事怯重溫」肖像下方是將軍的生卒年「1903~1947」。1945年他們結婚的時候,將軍已經40出頭,而王玉齡還不到20歲,現在已是80多歲的高齡。
從張靈甫將軍的生平事略中我們可以體認到,軍人不同於其他行業的地方,就在於國家發生危難的時候,軍人就必須以生命和鮮血來捍衛國家的生存,因此,任何一位青年從完成入伍教育的那一天起,就要建立國家至上、人民為先的認知,以「國家、責任、榮譽」為軍人的中心信念,時時自我砥礪,張靈甫將軍不畏強權、壯烈成仁的愛國情操,正足以成為我們全體國軍官兵的典範,也讓大家都能體認到,只要培養高尚的軍人氣節和武德修為,定能以無私奉獻的胸襟,承擔起國防建軍備戰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