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什麼堅決反對五色旗?(轉貼自每日頭條)

光復會歷史反思的結論是

除了孫中山反對的理由外,光復會認為

五色旗代表的是造成民國創建後十六年混亂的軍閥通過的國旗,而實際上中華民國也不只五族,後來也在台灣教育中,增加為漢滿蒙回藏苗傜。

北伐成功後以青天白日滿地紅取代五色旗,一方面紀念自陸皓東以來的革命先烈,藍白紅更代表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自由平等博愛的涵義


 




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五色旗本是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幟,1906年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方案時即被提出,當時五色象徵五行,紅為火、黃為土、藍為木、白為金、黑為水,民國成立後五色被賦予五族共和之意。

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支持五色旗者認為,五色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能夠表明革命是為了政治改造而非漢人種族革命,能夠緩和各民族的心理。

另外,外國人視五色旗為彩虹旗,彩虹在雨過天晴出現,所以五色旗象徵掃除過去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之陰霾,實現政治清明。

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卻認為以五色旗為國旗不恰當,因此並未頒布實行。但那時候報紙媒體已披露決議結果,國人已將五色旗作為國旗。1912年2月,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5月10日參議院再次討論國旗方案,結果維持先前之決議,繼續使用五色旗為國旗。

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明令廢止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

孫中山反對五色旗,理由有三:

其一,五色旗乃前清官旗,今罷其國旗而用其官旗似是失體;

其二,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義不確;

其三,既言五族平等,卻將五色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1925年,國民政府於廣州成立,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在北伐戰爭之中,所到之處皆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28年北伐完成,五色旗走入了歷史中,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全國統一使用的國旗!

原文網址:

補充文章:不要以為我們不知道